位于湖北竹溪南部山区的桃源乡,交通闭塞、生产条件落后,山大沟深的土地上村民们只能种植苞谷、土豆等作物维持生计,经济效益难以保障。在全乡只有不足1.3万亩的耕地面积上,如何因“烟”而起,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内生动力呢?
希望,一颗种子落地生根
2001年,杨寺庙村几户村民偶然得知,临近的柳林乡在种植烤烟,前期由烟草代为供应生产物资,价格统一且保证后期烟叶收购,是一种低投入低风险的生产经营新型产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村民卢胜华等8户烟农种植70余亩,开了桃源乡烤烟种植的先河。乡党委政府获悉后便密切关注发展状况,一年下来,几户烟农分别获得几千元不等的收入,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大山里的每个角落。
2001年年底,乡党委政府组织人员前往竹山柳林,实地考察了解后,更加坚定了地方党委政府大力发展烤烟种植的意愿。桃源乡党委政府为了发展烤烟、各方走访,经过多次沟通协调、汇报请示,最终将7斤烟种带回了桃源。“希望”自此扎根在了桃源这片土地上。
发展,走出坚实有力步伐
在乡政府的宣传下,2002年烟叶种植很快在全乡推广开来,83户村民种植495亩,亩均产值达1000余元,这一历史性、决定性成果印证了桃源乡适合生产优质烟叶。
“是政府和烟草行业不遗余力的支持,我种烟才能种到今天。刚开始种烟的时候特别累,实在不想种了,村党支部书记、烟技员,一连几天做工作,我才打消出门打工的念头,从此我安心在家种烟。现在,有了农机,烟区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从此种烟更有信心了。”卢胜华信心满满地说。
2002年以来,烟区建设了烤烟产业路,补贴新建、维修各类烤房、购置农机具,改造输电线路,协调解决建设、烘烤原料。2020年年底,全乡1200余亩病害多发烟地统一进行了深翻治理,地方党委政府紧盯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主动抢占新的制高点,有效解决了多年来土壤连作板结、病害易发的现状。
稳定,成熟生产基地形成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展,历届乡党委领导班子深知,必须通过新技术成熟运用催生新的发展动力。只有这样,烟叶才会提档升级、增效提质。为保障产区行得更稳、走得更远,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和运用纷纷落地,成了产区紧抓不放的工作重心。
“刚开始种烟,啥都不懂,田里开个‘满园花’还不知道打顶。后来,烟站开始给我们搞集中培训,培训针对那些特别容易影响烟叶质量的重点环节,几年下来效果很明显。后来我们这一片烤烟都烤出名了,每年都会有临近乡镇的领导带着几十户烟农包车过来学习参观。”烟农廖德喜笑着说。
自2005年以来,通过政府协调组织、行业计划落实,桃源乡每年4场重点关键技术培训按时举办,村组培训、院落培训、田间培训更是伴随着生产的全过程,彻底打通了生产技术培训“最后一公里”,培育打造出了一支懂技术、会生产、种植意愿强烈的“职业烟农”队伍。如今,桃源烟叶的优良品质早已名声在外,多次代表十堰被国家局确定为优质生态烟叶大田鉴评现场。
桃源烟区起步早、规模大、发展快,设施配套日臻完善,从漂浮育苗到密集烤房,从机耕路到现代轨道机,桃源乡烟区现代化建设日趋完善,烤烟种植在产区内实现了“会生产”到“慧生产”的转变。
如今,村民们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开上了小汽车。烟叶,已发展成桃源乡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图片由 万永明、张帅涛、谭毓召、刘兴兵 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