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马县实施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工程

2024-06-20 13: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大力推动实施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全域挖掘、传承培育、产才融合、搭建舞台组成的“链式”举措,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耿马将非遗文化传承纳入全县人才工作重要内容,开展非遗文化资源、传承人普查行动。分类建立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信息库,实行定期维护、动态管理。目前,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30项,其中傣族构皮手工造纸技艺,傣族白象舞、马鹿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县共有非遗传承人74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

依托“非遗进校园”、非遗传习基地、新时代文化实践中心(所、站)、乡镇文化站等载体,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名师效应,采取“1+N”“老+中青少”“师带徒”的传帮带方式。以“互动交流面对面、文化传承手把手”的形式,常态化开展傣族手工造纸、象脚鼓制作、白象舞、马鹿舞、紧那罗舞等各类非遗培训班。目前,共培养学徒120余人。

坚持把人才链嵌入非遗产业链,依托傣族构皮手工造纸、翁达藤篾编织、傣族古法制糖、户南土司贡茶制作等非遗传承人才优势,积极探索“非遗+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成功打造芒团白棉造纸、翁达藤篾鼓凳等非遗产业品牌。2023年,孟定镇芒团自然村共产白棉纸180万张,年产值600余万元,成功打造“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一村一品”示范村勐撒镇翁达村共产藤篾编织产品2.6万件,年产值560余万元。

以非遗人才为主体,成立耿马民族文化工作队,制作40余部优秀非遗文艺作品,通过搭建非遗人才展示平台,组织耿马民族文化工作队到昆明等省内城市,上海、内蒙古等地,马来西亚等国演出,在每年傣族泼水节、佤族青苗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中,组织耿马民族文化工作队上台展示才艺,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延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涞镣·舞刀少年》《紧那罗》《涞阶恩赛·女创拳》等原创非遗文艺作品,先后荣获省级、国家级文艺大奖。原创《泼水舞曲1.2.3.4.5》出圈;耿马民族文化工作队于2022年4月被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表彰为“全国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临沧市耿马自治县  陈会平 肖瑶)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