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前驻华大使:互惠互利带来发展动力

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2024-06-19 10: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在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之际,李强总理于6月19日访问马来西亚。50年来,中马关系稳健发展,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也为促进地区繁荣与稳定作出了贡献。中马两国关系的韧性和活力反映了两国的共同愿望、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未来,两国关系前景广阔,可以开辟新的合作渠道,实现双方对未来的共同愿景。

1974年,当时正值冷战高潮和动荡时期,马来西亚和中国跨越意识形态的鸿沟,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两国领导人的坚决承诺下,冷战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双方互信和双边关系不断加强,充分彰显了尽管政治和社会制度不同,中马两国仍然可以在多个领域开展有意义的互利合作,进而造福两国人民。

对马来西亚而言,与中国的接触为其提供了一个重新调整外交政策,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机会。这说明了中国对马来西亚发展和福祉的重要性,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这一富有远见的决定,不仅使马来西亚和中国受益,而且也使整个东南亚地区受益。时至今日,中国-东盟各领域合作方兴未艾,为促进地区繁荣与和平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50年来,尽管两国领导人更迭,但中马关系不断扩展和深化,目前已发展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现任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与中国领导人的会晤中,重申了马来西亚进一步深化现有对华关系并寻求新合作领域的承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主席和安瓦尔总理已经就构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推动两国关系迈上了新台阶。这将成为增进两国人民感情的新平台,为构建和谐、和平、互联的世界做出重要贡献。中马两国公民互免签证,是促进人员交流的历史性和战略性举措,反映了过去50年来两国间建立的互信和友谊。

多年来,中马关系得到精心培育和管理,目前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建交初期的那种猜疑氛围已经转变为信任、尊重和关键伙伴关系。这是马来西亚外交史上最成功的故事之一。自1974年马来西亚在时任总理敦·阿卜杜勒·拉扎克的领导下同中国建交以来,之后的九位马来西亚总理在对华态度方面全都继承了他的主张,认为同中国发展良好关系具有战略重要性,他们在各自任期内,都为进一步巩固拉扎克的遗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中马建交50周年之际,马来西亚人民对中马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50年来,马来西亚和中国受益于彼此国家的发展,也受益于两国促进经济联系,尤其是贸易与投资方面的政策。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奉行睦邻友好政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等平台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巩固了双边关系,深化了经济一体化。

自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为4508亿令吉,占马来西亚对外贸易总额的17.1%。回顾中马经济联系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国自1974年以来在紧密关系下取得的成功,实现了共同繁荣与和谐。这也清楚地表明,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是全球南方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发展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随着中马关系进入下一个阶段,两国深化合作、促进互联互通、共同繁荣的潜力巨大。未来两国关系有望继续攀升。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RCEP等平台实现的经济一体化,将促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供应链联通、产业多样化和经济增长。

马来西亚应紧抓中国提供的合作机遇,特别是在创新和技术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以及与电动汽车等新兴绿色产业相关的新业务。马来西亚也可以借鉴中国现代化项目的成功经验,例如消除贫困、项目交付与实施、人才和技术技能培训、中小企业的促贸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等。

双方在研发、教育、旅游、留学生机制等领域的合作机会,将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互信友谊。

推动文明对话,与马来西亚“昌明大马”理念的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有助于推动构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这是中马两国领导人所达成的共识。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中马双方将继续坚持1974年5月31日签署的《中马联合公报》所确定的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特别是关于不同社会制度下和平共处,以及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条款。

自1974年以来,中马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从历史渊源发展到全面合作与战略伙伴关系。当年种下的友谊种子在50年后已结长成了参天大树,两国关系的韧性和活力反映了两国的共同愿望、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

毫无疑问,鉴于过去50年来中马之间的信任和善意,两国关系将在未来的许多年里保持强劲。中马两国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两国领导人建立的信任和友谊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合作关系。通过加强对话、创新和互联互通,两国可以开辟新的合作渠道,实现共同的繁荣愿景和互联互通的未来。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Dynamic propulsion"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辛欣

编辑:张钊

实习生李经纬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马芮】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