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中国市场上,随着中国新能源车企的迅速崛起,让一度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德国高端汽车品牌已不复往夕的荣耀。
近期,保时捷与中国经销商之间的纠纷表明,即使是世界顶级汽车品牌,也会面临棘手情况。据报道,一些保时捷经销商拒绝增加库存,并要求保时捷给予更多补贴。保时捷和其中国经销商就双方面临的复杂问题进行了交流,表示会共同努力,有效应对市场变化。
事实上,中国汽车经销商的状况很糟糕:残酷的价格战迫使他们向消费者提供大幅折扣。保时捷、宝马等高端汽车品牌的在华经销商美东汽车控股有限公司2021年的毛利率是6.8%,2023年却跌至-0.6%。这家香港上市企业的市值在2021年达到最高,如今却跌了94%。这意味着汽车制造商必须降低利润,给消费者提供更多折扣。
保时捷在中国的一季度的交付量同比下跌24%;无独有偶,法拉利一季度在中国大陆的发货量同比下降25%。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汽车一季度的销量较去年同期也有所下降。
可是,随着电动汽车的迅速崛起,中国人的购车习惯发生了巨变。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四月销售的汽车中,新能源汽车约占44%,其中包括插电式混动汽车。德国汽车品牌在中国高端汽车市场一直居高不下。2023年年底,35万元以上的电动汽车渗透率低于整体市场渗透率的50%。市场分析机构伯恩斯坦据此表示,尽管德国汽车品牌依然居于中国高端汽车市场首位,市场行情和变化日新月异。
实际上,在中高端汽车领域,中国电动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在逐渐扩大。伯恩斯坦预测,25万元以下的汽车市场在2023年的市场份额是42%,较2020年下降15%。特斯拉从中分到一杯羹,但理想和比亚迪“腾势”等品牌也陆续进入高端市场。与之相比,德国汽车品牌在推出电动车型方面稍显逊色。如今,中国消费者更加关注电动车的技术功能,例如信息娱乐、辅助驾驶等。
德国的高端汽车过去凭借其品牌口碑,一直处于发展“快车道”,在中国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如今,德国高端汽车厂商只有努力奋进,才能不被竞争对手落下。
(编辑:王旭泉 实习生:宁云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