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粽子”原来长这样!

在一座战国时期,楚国贵族的墓葬中,考古人员在椁室中后室的木案上,发现了许多圆形植物包裹。这种“槲叶”包裹的食物。看上去跟现在我们端午节吃的粽子,似乎有着紧密的联系。

战国时期的“粽子”原来长这样!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8 21:09
2024-06-08 21: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由来已久。在一座战国时期,楚国贵族的墓葬中,考古人员在椁室中后室的木案上,发现了许多圆形植物包裹。经过研究发现,包裹外部为槲叶,内部为水稻、黍等粮食。这种“槲叶”包裹的食物。看上去跟现在我们端午节吃的粽子,似乎有着紧密的联系。今天我们一起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探究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蓝万里: 你看这个部分,这片的叶缘就比较短小,这应该就是接近于这个叶柄这一片的形态,然后越往上这个波浪形就越明显,再根据这个叶间的这些脉络的走向,基本上就能够判断他就是槲叶。

201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葬内发现了大量圆形植物包裹,经反复研究发现,这些包裹外部为槲叶,内部为水稻、黍等粮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蓝万里: 包裹大概数量比较完整的有40个左右,我们把其中两个包裹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和解开,这些包裹就是用比较宽大的叶子,一层一层地包起来,它的直径一般都是在15厘米左右,大概3到5厘米厚,用编织绳索或者是秸秆捆扎起来。

考古人员通过体视显微镜分析发现,40个完整包裹内有39个里面装的是没有脱壳、没有煮过的稻谷,另外1个装的是黍。这些圆形包裹到底是什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蓝万里: 当时这些包裹它是就是放置在案上,那椁板上也有,它以这种放置形式和组合形式来看,我们推测它是作为食物的形式来放置到进入墓葬的。我们测算了一下大概它也就能装到200克左右的粮食,刚好是一个成年人的饭量。饮食文化传承应该就是文化传承里面最容易流传、也最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所以2000多年,槲叶和粮食和水稻和黍米结合的形式也就流传了下来。

千古一叶寄乡愁 又到端午槲粽香

墓葬中发现的槲包证明在那个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槲叶能为包裹的食物带来植物的清香。其实不仅在2000年前的楚国墓葬,即使在现在,在野生槲树资源丰富的陕西、河南、山东部分山区,当地群众依然保留着端午时节采摘槲叶包裹黍米做槲叶粽子的传统。只不过随着食物越来越丰富,里面的馅料也从单一的黍米、糯米,加入了红豆、板栗、红枣等,风味也随之越来越丰富。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研究馆员 刘百灵: 它不仅是一种节日食品,还是一种文化符号。在我们豫西地区,一直就有着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槲叶包上黍米作为节日食品,俗称为槲包。

槲树叶子宽大,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味,这股清香味在端午节前后最为浓郁,端午节前,在河南省栾川,当地村民一定要采摘槲叶,制作槲包粽子。

槲包的制作工艺繁复且考究,从选材、清洗、包裹到烹煮,既保留了先民们的饮食痕迹,又在代代相传与改进中,见证着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柴火点燃,炊烟升起,空气里开始弥漫槲叶的醇香。煮槲包虽然不费事,却需要耐心和时间,用大火煮上几个小时以后停火,继续在锅里捂上一夜。出锅的时候,老远就能够闻到浓浓的槲叶香味。剥开蘸上白糖,黍米和各种豆类的味道,混着槲叶淡淡的清香,吃到嘴里软糯香甜。

栾川县白土镇居民 梁小娟: 煮好的槲包要是短时间内没有吃完,可以隔个一两天再煮十几分钟,越煮越糯,越煮越香。

而人们在端午节包槲包的美食传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认识和喜爱。

责任编辑:汤嘉铭

【责任编辑:董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