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陈接地气 非遗聚人气(辽阔的大地 多彩的非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4-06-06 06: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图为在中国非遗馆内,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北京皮影戏。   中国非遗馆供图

核心阅读

不仅能欣赏展览,还能体验互动、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参加非遗研学……走进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立体多样的展览形式让观众充分感受非遗的魅力。自建成并对外开放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注重非遗项目的活态展示,营造接地气、有活力、生活化的文化空间,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色彩明丽”“构图高级”“工艺精湛”……“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正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中国非遗馆”)举办,现场参观者众多,一条依据敦煌藻井图案设计的丝巾展品前,观众连连赞叹。

借鉴了故宫太和殿的尺度比例,立面呈三段式,外立面造型提炼自传统建筑中花窗纹样和博古架元素……在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坐落于湖景东路16号的中国非遗馆造型庄重典雅,别具一格。走进其中,门类多样、特色鲜明的非遗展品令人目不暇接,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观众欢迎。

非遗不仅能看能听,还能体验互动

上午10点,市民宋文嘉来到中国非遗馆,“听说有个特别不一样的陕北民歌展,今天过来看看。”

在讲解员带领下,宋文嘉对陕北民歌的历史和特色有了大致了解。之后,在精心布置的展厅内,她进入陕北高原的“崖洼洼”。黄土地、山崖、沟壑造型的展台间,陕北民歌手边走边唱。沉浸其中还没回过神,锣鼓一响、扇子打开,陕北秧歌又跳起来。

“在这里,非遗不仅能看能听,还能体验互动,怪不得展览这么火。”宋文嘉说。

不只陕北民歌,在昆曲、古琴、皮影戏等展览中,中国非遗馆都将讲解、展示、互动体验融为一体,让观众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独特的音乐和唱腔、典雅的造型、细腻传神的展示……在遇见非遗:“京”彩皮影——北京皮影戏社教活动现场,国家级非遗北京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的表演让观众看得入神,引来阵阵掌声。

不仅有实物展览、文献资料、多媒体动画、装置艺术,还能动手体验传统印染工艺中的“漏浆刷印”环节——走进“青出于蓝”蓝印花布主题展览,丰富多样的展览方式让观众与中国传统染织“零距离”。

中国非遗馆党委书记王晨阳认为,非遗“活”在当下,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非遗项目的展示,是将无形的、长期的文化传统、认知方式等,以可理解、可感知的方式呈现出来。”

“与博物馆不同,非遗馆不仅要展示非遗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还要展示非遗的存续状态。展览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内容和形式上注重活态呈现,体现非遗传承人的重要性。”王晨阳说。

搭建平台,提升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中国非遗馆举办的“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也将于6月7日与观众见面。展览涵盖十大门类,共计100余项非遗项目、600多件/套展品,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实景+多媒体互动”的展示形式,呈现非遗的时代风貌。展览期间,将有10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带徒现场展演,观众可参与体验互动,感受非遗之美。

说起中国非遗馆的建设初衷,王晨阳说,“非遗项目门类多、项目多、地域广,建立常态化的展示展陈空间和平台,将有利于提升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中国非遗馆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4级非遗项目敞开大门,搭建传承、展示、传播的平台。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要建设20个国家级非遗馆。2021年8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在现有基础上,统筹建设利用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传承体验中心。在此背景下,中国非遗馆于2022年2月5日建成并对外开放。

目前,中国非遗馆正在研究非遗馆的建设和服务标准,并加强与其他非遗馆的合作。王晨阳说:“我们要把非遗人的智慧凝聚起来,让非遗与人们产生更密切的互动,推动非遗项目融入当代生活,激发非遗保护传承的活力。”

营造接地气、有活力、生活化的文化空间

从上海到北京出差的李少丽,特意利用空闲时间参观了中国非遗馆。“种类繁多的非遗作品让我大开眼界,太惊艳了。”在非遗馆内,李少丽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机会我还要带孩子来瞧瞧。”

为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非遗、接触非遗,中国非遗馆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中国巧手”美育系列社会教育活动,让青少年体验工艺之美。截至目前,“中国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动已举办20期,线上线下观众达40余万人。

非遗馆的研学活动很受欢迎。为了让观众更全面、充分地了解非遗,中国非遗馆与传承人一起研发“教学包”。“传承谱系是怎样的,历史上的代表性传承人有哪些,项目有什么特色……在中国非遗馆,传承人会手把手、面对面教学,将地地道道的非遗知识普及给广大参与者。”王晨阳说。

“希望未来能够与全国的非遗馆合作,让传承人的‘教学包’、研学课程形成体系,在各大非遗馆交流,让各地观众都能受益。”王晨阳说。

王晨阳表示,中国非遗馆力图营造接地气、有活力、生活化的文化空间,让走进中国非遗馆的观众,都能够充分体验、参与、交流,领略非遗的魅力。

制图: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6日 12 版)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