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返乡变身乡村振兴“领头雁”

2024-05-24 17: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返乡青年在传承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融入乡村振兴,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升级和乡村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宁化县借助特色产业恢复性发展的契机,多点发力,推动青年农民职业化、专业化、规模化、效益化进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抓住发展机遇返乡创业

5月的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农田里绿色盎然,生机勃勃。此时也是收获的季节,山间小道,一辆辆满载“黄金叶”的三轮车驰骋而过,勤劳的农民“赶烤”正忙,一片繁忙的景象。

春末夏初,走进宁化县水茜镇杨城村,一片片绿叶随风摇曳,将山水田园间点缀得格外美丽。农田里,宁化县其乐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承银正在带领工人采收已经成熟落荒的叶片。

朱承银,一个标准的80后青年,曾在北京、厦门务工多年,2021年因乡村振兴的呼唤和浓厚乡情的牵绊,积极响应号召,抓住发展机遇,返回家乡创业发展。他现在既是本地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头人”,也是年入百万的“新农人”。

杨承银与合作社的合伙人正在田间查看自己的制种稻。何明兴供图。

返乡后的这些年,朱承银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共同成立了宁化县其乐农业专业合作社,一步一个脚印带领乡亲们大力整合村内土地资源,抱团发展特色产业,尤其是牵头发展优质稻种植、水稻制种和烟叶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成了当地农民赞不绝口的“土专家”和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更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佳话。

“前几年老家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我听从了父母的建议,抓住了发展的好时机,返乡创业”。杨承银说。

扩大规模带动农民致富

2021年第一年搞农业,朱承银就收获了成功。制种400亩收入100万元,紫糯米400亩收入120万元,加上烤烟80亩41.6万元的收入,扣除各种成本,纯收入在118万左右,近三年,他每年的收入都突破了百万元。

今年,他进一步扩大了产业规模,计划水稻制种600亩、优质稻500亩、烟叶种植200亩,又将是充满期待的一年。

“现在是采烤季,用工比较密集,每天都有20来个工人来帮忙干活,人均天收入180以上。”朱承银说。规模化种植不仅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烘烤季节,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朱承银的10名工人正在进行抹芽农事操作。

“我是他的长工,现在是采烤季我负责运输,每天200元,既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又可以挣一份工资,真是一举两得。”正在卸烟叶的工人朱重八笑着说道。平时在他合作社里务工的附近村民在10人左右,全年用工2800人次左右,为务工人员创收超过40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

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然要求,更是人民群众对于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靠人。像杨承银这样,回乡创业,在实现自身发展、自身价值的同时,还能反哺家乡,无疑是返乡青年们最大的梦想。随着一批批心怀乡愁和创业热忱的“新农人”主动投身农村建设,在宁化县广袤的大地上,正涌动着一股股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何明兴)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