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兴庆区 民族团结结硕果

宁夏兴庆区 民族团结结硕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5-24 16:2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5-24 16: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麻编手工坊,牌匾上“民生在勤”四个大字,道出了月牙湖乡各族群众勤劳致富的美好期盼和生动实践。

据了解,兴庆区月牙湖乡现有30600余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60%。走进热闹的麻编手工坊,村民们一边说笑拉家常,一边熟练地勾着麻编。“今年是龙年,我们在赶制一批生肖龙的麻编文创,争取尽快投入市场。”职工技能培训室管理员虎海霞说,从工坊建立到现在,订单就没断过,部分麻编制品甚至卖到了国外。

“只要能学手艺,多少苦我都能吃!”这是虎海霞2017年第一次接触麻编时说的话。当时的虎海霞靠四处打零工谋生,得知村里成立了非遗麻编扶贫就业工坊并鼓励村民参加培训,虎海霞第一批报了名。随着手艺的不断娴熟和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如今的虎海霞不仅是麻编编织的好手,还当起了培训老师,成长为带领村里各族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年轻人大多数都外出打工,村里的老人、妇女和部分残疾人只能留在家里,得想办法让他们也参与到增收致富中来。”据滨河家园四村党支部书记杨志仁介绍,麻编手工坊成立的时候就以这些弱劳动力为主要培训对象,不仅打造一个帮助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还提供一个各族群众在共同劳动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去年,麻编手工坊已累计培训450人次,其中有110人可以承接订单,稳定务工70余人,人均月收入能达到500-2000元,实现年增收6000-25000元。”滨河家园四村党支部书记杨志仁说,手工坊的工作方式很灵活,参与的各族群众可以一边干活一边顾家,增长的收入也让各族群众团结一致发展经济的信心更足了。

从一人富到大家富,从刚开始的5人团队发展至今50多人,麻编技艺成为村里很多人增收致富的“铁饭碗”。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五渡桥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村集体经济建设,都是掌政镇的排头标兵。

“五渡桥村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郭新龙是五渡桥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五渡桥村民族团结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奋斗者。从村民小组的队长,到今天的五渡桥村党支部书记,郭新龙带着村里的各族群众一起种大棚、办企业、搞旅游、开酒厂......

2003年起,五渡桥村建成了总占地2000余亩的三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年销售收入近亿元。特别是2022年五渡桥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每年既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近30万元,还可以为结对发展的新创家园各族群众增加80万元收入。

除五渡桥村外,掌政镇还积极培育新创家园“四融四同”创建品牌,聚焦以迁促融、以业促融、以文促融、以治促融,进一步增强各族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动各族群众由“农民”变“居民”,从“他人”变“家人”。

近年来,兴庆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成立“银川石榴云”传播中心兴庆分中心,推出银川市首个“石榴籽”灵感文创IP和“兴庆石榴仔讲故事”线上宣传品牌,成立全区首家开放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打造各类示范点位20个,累计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1个,形成了“品牌带动、争相创建、齐头并进”的创建格局。(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