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全球供应链出现变革,铁路运输崛起

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2024-05-24 12: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当前,地缘政治紧张、海上军事冲突、地区分裂,以及减少碳排放的需求,令海上贸易的发展面临挑战;与此同时,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跨国铁路运输的质量和效率正不断提高,为沿线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新机遇。各国政府和企业应紧跟形势变化,针对全球贸易格局做出结构性调整。

作者:卓奥马尔特·奥托尔巴耶夫

(Djoomart Otorbaev)

吉尔吉斯共和国前总理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特聘教授

近日,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冲突不仅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而且对包括海运在内的全球秩序构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胁。鉴于海运在国际贸易中的关键作用,当前局势的进一步发酵可能会扰乱供应链,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地缘政治和气候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全球供应链中断事件,在重要的海上贸易航线上尤为突出。从新冠疫情、苏伊士运河长赐号事件、巴拿马运河持续干旱、俄乌黑海冲突,到最近也门胡塞武装在红海对商船的袭击,这些事件都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冲击。目前,90%的货物贸易仍然依赖海上运输,这对全球经济的潜在影响令人担忧,甚至可以说是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可能加剧通货膨胀,造成其他重大经济问题。汽车、电子和时装等严重依赖准时交货的行业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在航运业危机四伏的同时,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运输却欣欣向荣。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发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7523列,共发运货物190.2万标箱,分别较上年增长了6%和18%。其中,西行9343列次,东行8180列次。2024年前两个月,中欧班列开行2928列,同比增长9%,发运货物31.7万标箱,同比增长10%。

目前,这条铁路线连接着中国的120个城市和欧洲25个国家的219个城市。中欧铁路是一种智能、环保的货运方式。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电子产品、机械零件、珠宝首饰和塑料制品等资本密集型和时间敏感型产品的份额不断扩大。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与铁路运输相关的软基础设施也正在迅速改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2月29日的记者会上表示,中欧班列沿途通关检查愈发便利,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国际运输规章更加规范。例如,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两个铁路口岸扩建了港口设施,优化了海关手续,火车停靠时间缩短至6到8小时。

铁路运输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长,而且变得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比如,从陕西西安到德国杜伊斯堡的9908公里路程,铁路运输现在需要大约10天,比去年缩短了两天。这段行程的平均碳排放量仅是航空运输的十五分之一,是公路运输的十分之一,使其成为全球贸易中更具环保、更安全的选择。

如果欧亚大陆的铁路运输量继续增长,显然中亚内陆国家将成为受益者,因为它们将直接进入中国、欧洲以及南高加索和土耳其市场。哈萨克斯坦作为亚欧之间的交通枢纽,目前是中亚国家中唯一受益于不断增长的交通量的国家。除了从与亚洲和欧洲直接贸易中获得的直接收益外,单是铁路运输去年就给哈萨克斯坦铁路公司带来了4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3.44亿美元的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9.3%和400%。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正在计划中的中吉乌铁路有望将另外三个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直接或间接地接入铁路贸易网络中。以上三国迫切希望能够沿着这条联通中亚、里海、南高加索和土尔其,将中国和欧洲连接起来的最短“中间走廊”,发展铁路贸易。欧盟已表示愿意支持这一项目,并计划投资100亿欧元用于“中间走廊”建设。

不过,这条路线的一大难题就是需要穿越里海,这是一项昂贵又耗时的工程。但通过利用尖端技术,例如借鉴中国在跨洋铁路运输方面的丰富经验,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日益严峻的地缘政治紧张、海上军事冲突、地区分裂加剧以及减少碳排放的需求,都令海上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而与此同时,铁路运输的质量和效率正在不断提高。贸易形势一瞬千变,紧跟变化至关重要。全球贸易的结构性调整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各国必须勇立时代潮头,适应不断变化的政治和经济格局,重塑全球贸易。政府和企业必须抓紧行动,为全人类建设一个繁荣的未来。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Reconsidering Eurasia connectivity and trade"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实习生秦迦勒、朱士琦、吴璇亦有贡献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