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生活圈丨走进贵州省干细胞产业创新基地 探寻美好人居生活样本

康养生活圈丨走进贵州省干细胞产业创新基地 探寻美好人居生活样本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5-22 18:1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5-22 18: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人们对医康养需求不断增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成为大众最大的期盼。全民健康关系着国家振兴和民族强盛,是健康中国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中铁文旅贵州公司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牵手希诺神州、汉氏联合共同在中铁国际生态城建立了贵州省干细胞产业创新基地。基地建筑面积约3000㎡,建有汉氏方舟科普中心展览馆和健康美学空间体验馆,拥有兼备细胞采集、存储、制备、研发等功能的细胞库,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综合布局,旨在整合贵州省乃至全国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资源,以西南地区作为核心服务目标,接待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研学项目和康养旅游人群,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全方位、一站式的优质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

把握科技创新脉搏 赋能康养产业新时代发展

干细胞与再生医药学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生物医学新领域,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干细胞能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具有类疾病的治疗上,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多成功的案例,细胞健康产业广阔的应用前景正成为未来防治重大疾病、保障人类健康的新希望、新趋势,因此细胞健康产业备受国家重视。

为了给更多病患者带来新生希望,汉氏联合依靠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及卓越先进的细胞技术,成为我国干细胞新药研发领域的佼佼者。“想不到中国的干细胞技术已经发展到如此领先的阶段了!”来自北京的冯先生在参观基地时不禁感叹到。据了解,汉联药业涉及研发多种剂型的细胞新药,目前,汉氏联合已经有8个细胞1类新药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适应症包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足溃疡、重度下肢缺血、移植物抗宿主病、肝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外伤性脊髓损伤等,在国内干细胞新药研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国内干细胞药物获批最多的企业,未来有望让更多人群享受到细胞科技带来的福祉。

引领康养创新模式 构建大健康产业智慧生态圈

为了让干细胞的宣传和运用更加普及,贵州省干细胞产业创新基地设置了汉氏方舟贵阳旗舰健康科普中心,该中心以“生命的种子”为线索,运用多种高科技演示手段,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体验生命科学的奥秘。“如何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细胞与生命健康的密切关系?这是汉氏方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汉氏方舟董事长韩之海说,他们的目标是通过科普中心平台,将生物样本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提供参观者沉浸式的知识科普体验。

游客、市民、客户、中小学生都是科普中心的“常客”,这里既是青少年成长教育基地,更是企业与大众的“企民互动场所”,不仅能让人们真正明白干细胞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科学地认识干细胞技术和再生医学,更是能向人们宣传“防未病”的良机,增强全民健康意识。贵州省干细胞产业创新基地负责人表示:“我们非常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到此享受康养之旅,我们希望能够把更加健康的生活带给大家”。

打造健康中国样本 领创全龄康养旅游人居新时代

“医疗康养板块是中铁置业积极推进的一个重要产业。”中铁文旅贵州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沈琦文告诉记者,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自开发建设以来,始终坚定特色产业发展定位,积极践行央企社会责任,搭建全方位大健康管理平台,研发康养度假产品,为国人打造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提供优质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中铁国际生态城作为国家住建部首个颁布的国家级养生养老示范基地,是贵州省5G全感知智能康养社区,也是贵州省智慧康养产业发展的先行者,更是打造一体化全能型康养文旅胜地。除贵州省干细胞产业创新基地之外,中铁国际生态城内还建有魅力花园安养中心、百龄潭健康管理中心、中铁我山康养谷(建设中)、太阳谷大健康服务体验中心、南明区中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龙镇卫生院、太阳谷二级康复医院等,同时与周边市一医龙洞堡分院、龙里县省医分院、德杰领袖山医院共同构建起30分钟核心医疗圈,为人民健康提供更加可靠保障。

中铁国际生态城作为贵州省旅游度假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康养资源,还拥有11大主题运动场、23大特色运动项目、27座主题公园、20大文化地标、超2000间酒店客房等优质资源,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康养度假体验。项目内PM2.5贵阳最低,是饱含负氧离子最丰富的“天然氧吧”,超五星级安纳塔拉度假酒店、国家4A级巫山峡谷公园、双龙镇民族风情小镇、我山百龄潭公园、问水温泉小镇更是成为大众旅游打卡的必选网红地,项目年旅游人数超200万人次。

近年来,中铁国际生态城配套持续完善、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一个集“康养、旅游、体育、文化、商业”于一体综合发展的文旅大城已然成型,成为立足西南辐射全国的文旅新地标和康养目的地。(唐蕾|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责任编辑: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