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在理丨如何理解总书记所倡导的“大食物观”

来源: 人民网
2024-05-17 16: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早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在《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一文中提出:“……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再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大食物观的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

什么是“大食物观”

《经济日报》刊文解读——

有别于传统的以粮为纲,大食物观体现了从“粮食”到“食物”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和丰富创新。大食物观视域下,粮食概念从狭义的谷物扩展至一切可食用的食物范畴;粮食安全目标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由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食物获取途径从耕地资源拓展到整个国土资源,食物开发领域延伸至山水林田湖草沙,最大限度提高各类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潜力。大食物观反映出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的边界拓展与战略深化,契合“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为什么强调“大食物观”

《农民日报》刊文解读——

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于吃的诉求越来越多样化,这就需要建立更高质量的食物供给体系,不仅保基本,也要保多样性。另一方面,从我国的资源禀赋来说,我们用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养活了近20%的人口,到何处再去挖潜?这就需要跳出“粮油肉蛋奶”的传统范畴,将视角从田间地头向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等延伸,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既要用好有限的耕地,又要善待大自然的馈赠。树立“大食物观”,意味着我们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和把握好粮食安全的要义,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样性的消费需求,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如何树立践行“大食物观”

《人民日报》刊文解读——

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加强对非常规农业生产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要完善体制机制,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完善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有效调动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要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推动食物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多学科交叉、协同推进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和品种创新研发,积极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他们使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要推进粮食绿色减损,减少食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浪费;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统筹:秦华

策划:万鹏

编辑、制图:黄瑾

内容来源:综合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