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歌曲《军民大生产》诞生在庆阳

红色歌曲《军民大生产》诞生在庆阳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5-11 20: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庆阳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和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类型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而唱响全国、唱遍大江南北的红色歌曲《军民大生产》,就是诞生在庆阳的红色文化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军民大生产》的作者张寒晖,1902年春生于河北定县西建阳村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1925年考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回到家乡组织建立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1935年去往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同年秋在西安创作家喻户晓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1937年,张寒晖再度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41年8月,张寒晖来到了陕甘宁边区,1942年4月,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和总支组织委员,后来又兼任文协大众工作委员会主任。1942年5月2日至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张寒晖等同志代表边区文协参加了这次座谈会。

1943年冬天,延安各剧团、文工团经过文艺整风运动,赶排了一批联系边区实际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准备下到各专区去演出。11月30日,边区文协宣传队从延安出发,12月3日到达陇东分区驻地庆阳城(今庆城县)。

演出期间,边区文协宣传队的音乐工作者在那里收集了数以百计的民歌,陇东民歌那优美动听的曲调,吸引了全团的人员。张寒晖也深深喜爱着这些富有泥土气息和高原风味的曲调,他也向演员们学着、唱着。

1944年7月间,为了即将召开的边区文教会议,筹委会组织了5个文教工作组分头下乡开展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张寒晖参加了陇东组。

张寒晖这次的目的地选在了华池县城壕村,这是陇东高原上的一个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共有五十几口人,当时几乎没有识字的,张寒晖的任务就是要在城壕村开展识字运动。在城壕村工作的日子里,他学会了《推炒面》《东凉》《走宁夏》《卖悄悄》等许多陇东民歌。

张寒晖结合《推炒面》《夯歌》,给这个曲调填入新词,很快创作出了反映边区军民大生产的《军民合作歌》,并将演唱形式由《推炒面》的独唱改为一领众和。

1945年8月张寒晖随八一剧团同往爷台山进行慰问,为配合这次慰问演出他创作了秧歌剧《拥军》,在爷台山地区访问了许多老百姓和驻军,后来以此素材创作了大型秧歌剧《打开脑筋》,而《军民合作》歌作为《打开脑筋》的主题歌也首次和观众见了面,受到热烈欢迎。

在轰轰烈烈的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中,经过张寒晖的再修改,这首歌的唱词增加到了10段。这就是张寒晖创作出的高亢优美的劳动号子——打夯歌《边区十唱》。歌曲唱出了生机勃勃的劳动场景,反映了边区军民加紧生产、支援抗战的热潮。

1946年3月11日,由于长期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张寒晖在延安病逝,年仅44岁。除了留下《松花江上》《边区十唱》这些名曲外,张寒晖还创作了《游击乐》《当兵去》等70多首歌曲,成为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符号。

196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周恩来总理在领导编排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把张寒晖创作的《边区十唱》编在第四场《抗日的烽火》中,段落精简为5段,正式更名为《军民大生产》。

进入新时代,《军民大生产》仍以强大的生命力活跃在国家、省、市各级舞台上。时至今日,在庆阳这片红色土地上,《军民大生产》仍然是当地群众劳作时爱唱的一首红色歌曲,大家从歌曲中汲取奋进力量,反哺现实生活,为庆阳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摄影 张全钰)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责任编辑:邵冰琦】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