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马建交50周年论坛在吉隆坡举行——拉紧中马联系纽带 共同探索合作新机遇

此次论坛由中国日报社、马来西亚智库皇岦策略研究院及马来西亚-中国商务理事会合办,汇聚政府、商界、学术界代表和智库领袖,吸引近300位嘉宾现场参会。

纪念中马建交50周年论坛在吉隆坡举行——拉紧中马联系纽带 共同探索合作新机遇

来源: 中国日报
2024-05-08 10: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5月8日吉隆坡电(记者 张耀月 杨涵;摄影 邓永安)纪念中马建交50周年论坛7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中国驻马来西亚特命全权大使欧阳玉靖、马来西亚能源及水务转型部副部长阿克玛等中马两国政府高层官员出席论坛并致辞,马六甲州元首敦莫哈末阿里出席颁奖环节。此次论坛由中国日报社、马来西亚智库皇岦策略研究院及马来西亚-中国商务理事会合办,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是支持单位之一。汇聚政府、商界、学术界代表和智库领袖,吸引近300位嘉宾现场参会。

从左至右:皇岦策略研究院副主席、吉隆坡经济俱乐部主席拿督斯里莫哈默伊巴、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周立、皇岦策略研究院院长丹斯里杨元庆、马来西亚能源及水务转型部副部长阿克玛、中国驻马来西亚特命全权大使欧阳玉靖、马来西亚-中国商务理事会执行董事拿督郑源炳、马来西亚星报媒体集团CEO陈成发
马六甲州元首敦莫哈末阿里(中)。

欧阳玉靖大使为论坛特别致辞。阿克玛副部长(受委托代表马来西亚副首相拿督斯里法迪拉·尤索夫致辞)、皇岦策略研究院院长丹斯里杨元庆、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周立、马来西亚-中国商务理事会执行董事拿督郑源炳及皇岦策略研究院主席丹斯里马吉德致欢迎辞。

欧阳玉靖大使致辞。

欧阳玉靖大使在特别致辞中指出:“今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暨‘中马友好年’。在这样特殊重要的年份,以此为主题举办论坛,围绕两国政治、经济、人文等进行探讨,交流看法,凝聚智慧,建言献策,可谓恰逢其时,颇有意义。”他表示建交50年以来,中马关系实现全方位、跨越式发展,走在中国东盟国家关系前列。高层引领是两国关系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障,务实合作是两国关系提质升级的持久动力,民心相亲是两国关系历久弥坚的坚实基础。

欧阳大使指出,中方愿与马方一道,携手开创下一个辉煌的五十年。双方要进一步深化政治互信,加强在重大问题上的沟通协调,夯实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进一步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将高度契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昌明大马”理念对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质升级,打造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合作增长点。进一步深化民心相通,增进民众往来和人文交流。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阿克玛副部长致辞。

阿克玛副部长认为中马合作现在已经超越了政治和经济范畴,还涵盖了教育、文化和旅游等人文交流,这些努力都加深了中马之间的联系。他认为通过落实《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将为东盟和中国人民带来切实利益,并帮助应对未来在粮食安全、清洁能源等重要领域的挑战,以及能源、供应链和公共卫生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他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加强国际性联通和深化各国间合作的催化剂,作为‘一带一路’的开创性项目,‘两国双园’项目不仅加强了贸易关系,还刺激经济创造了就业机会。”

丹斯里杨元庆致辞。

丹斯里杨元庆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中马不断发展壮大的双边关系,不仅包括外交和政治关系,还包括商业伙伴关系、旅游、教育和文化交流。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展望未来,他相信在包括绿色发展和数字技术等新领域,中马双边关系将继续增强。

周立认为:“在庆祝中马建交金禧、迎来中马友好交流年之际,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以中马命运共同体为指引,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迈上新台阶,对接两国发展战略,丰富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过去一年尤为重要,习近平主席和安瓦尔·易卜拉欣总理就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展望两国共同的未来,为我们下一个时代的关系描绘了具有开创性和充满希望的蓝图。”

拿督郑源炳致辞。

拿督郑源炳指出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开启了两国关系新的历史篇章。马来西亚-中国商务理事会将继续与中马两国合作伙伴一道,探索和推动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合作,为两国经济和企业作出更多贡献。

丹斯里马吉德认为:“中马两国在基础设施发展方面的合作非常引人注目,东海岸铁路和马中关丹工业园等项目加强了互联互通和工业增长。这些项目象征着我们对进步和发展的共同承诺。”

此次论坛设立三场研讨会,中马两地业界专家学者深入讨论中马两国如何拉紧联系纽带,进一步提升巩固双边伙伴关系,探索未来合作机遇的主要推动力。

首场专题研讨会围绕“携手促进绿色发展和数字经济”展开讨论。世界绿色组织创办人及会长汪振富,马来西亚中小型企业公会总秘书陈棋雄,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兼比亚迪日本分公司社长刘学亮,Audax联合创始人兼首席产品官萨钦·夏尔马,马来西亚世界“一带一路”组织主席拿督陈耀星,金融壹账通(中国平安)首席执行官陈宏骏,华为亚太部副总裁、战略与市场部部长张福鹏担任演讲嘉宾,皇岦策略研究院执行副主席、兴业伊斯兰银行前主席拿督瓦西哈哈山主持,共同探索中国如何助力亚洲加快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和新的合作机遇。

刘学亮总经理提到在过去的一年里,比亚迪通过马来西亚政府的一些政策指引、广大经销商合作朋友的努力,特别是马来西亚消费者对电动车拥抱的速度,看到了今天马来西亚绿色经济的发展。

萨钦·夏尔马认为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发展中,而中国是过去25到30年经济增长的榜样,这是可以向中国学习的地方。

拿督陈耀星认为马来西亚在电子商务和数字支付方面有很多值得向中国学习的地方,因为如果想要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马来西亚必须要运用数字技术。

张福鹏副总裁指出数字技术已经显著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我们必须为这种不断变化的技术做好准备。华外的愿景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第二场专题研讨会以“共谱中马双边关系新篇章”为主题,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林琳,马来西亚绿野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马来西亚-中国商务理事会首任主席丹斯里李金友,马来西亚百纳利大学创始人兼校董会执行主席丹斯里约瑟夫·阿德卡纳,马来西亚东方策略研究所所长拿督陈耀星,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政治研究部主任赵海,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担任演讲嘉宾,马中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联盟主席赖德发主持,携手探讨中马两国如何巩固加强双边伙伴关系并继续探索新的领域,以及如何鼓励中马两国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女性和青年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合作。

林琳议员认为在过去十年里,中马之间的联系已经紧密了很多,尤其是香港特区和马来西亚的合作交流上。“香港特区政府每年都会有一些去海外的交流项目,马来西亚就是其中之一。仅从去年开始,我们已经有七个青年交流团来到马来西亚,了解这里的文化,和当地进行更多的交流,探索合作商业机会。”

赵海博士认为:“健康的多边主义和‘东盟中心地位’对中国和马来西亚来说,都能从中受益匪浅。希望我们可以在包括RCEP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等多边贸易体系上展开合作。我们可以将这些网络连接起来,使东南亚成为一个更加繁荣的中间世界。”

最后一场专题研讨会以“基于五十年的发展,深化中马合作伙伴关系”为主题,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李梓敬,宏愿开放大学理事会主席、前任槟城首席部长丹斯里许子根,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正教授王栋,马来西亚驻华前任大使、马中友好协会会长拿督马基德,亚欧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纳丹,新加坡国际事务学会顾问胡逸山担任演讲嘉宾,皇岦策略研究院副主席、吉隆坡经济俱乐部主席拿督斯里莫哈默伊巴主持,展望中国与马来西亚在商业、贸易、旅游、投资、教育和人文交流等各方面的未来合作机遇。

李梓敬议员提到过去五十年中马之间在各领域的合作都在不断加深,不仅有像华为、比亚迪、小米等中国企业投资马来西亚,很多马来西亚的顶尖企业也在中国寻找发展机遇。他认为在目前高水平的双边合作基础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高铁等基建方面的合作将是未来五十年中马合作发展的大方向之一。

王栋教授认为中马两国未来合作有以下几个大方向:加强政治互信,强化政府各层面间的对话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如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基建、物流和高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强化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如加强教育、文化、音乐等方面的交流;以及加强反恐等领域的合作等,携手为中马人民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稳定的生活环境。

最后,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总会长、前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拿督斯里魏家祥为论坛发表主题为“马来西亚与中国伙伴关系:加强双方合作与交流”的闭幕致辞。他认为中马之间的合作超越了国界。作为地区大国,马来西亚和中国有责任促进东南亚及其他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魏家祥致辞。

2024年5月31日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第五十周年。在过去的五十年里,中马双边伙伴关系稳步向前,双方在政治外交关系、经贸合作、教育、文化旅游以及人文等多个领域合作紧密。中国在改善马来西亚和东盟地区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纪念中马建交50周年,深化两国经济合作,主办方特此举办“纪念中马建交50周年论坛”,回顾5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并总结经验。

会场设立云南文化展台。
【责任编辑:马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