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信心说丨满载而归!什么让广交会外商如此“新”动?

中国经济信心说丨满载而归!什么让广交会外商如此“新”动?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03 13: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全世界都对绿色技术感兴趣。”来自美国的进口商史蒂文·塞利科来到广交会寻找机遇。5月1日,第135届广交会进入第三期,馆内依然人头攒动、人气不减。

说起广交会现场的高频词,“See you next time”一定少不了。对于来自埃及的采购商穆罕默德而言,这句话“含金量”满满:去年,他到广交会中国新能源汽车展位询价,并陆续在埃及进行投放试水,市场反馈相当不错。这也坚定了他与中国企业扩大合作的信心。今年广交会上,他豪爽地签下了50台新能源汽车的订单,达成55万美元的交易。来自澳大利亚的采购商托尼·费里斯则用一上午订购了3个集装箱的货物,包括太阳能产品、电池、风力发电机等,他表示,“从化石燃料过渡到清洁能源需要时间,但中国做得很好。”

与广交会外商满载而归热闹景象遥相呼应,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包括宝马、大众、日产等众多知名国际车企掌门人齐齐现身,一些国产汽车展台前面被围得水泄不通,一段韩国车企人员探头围观中国新能源车的视频更是火爆全网。从广州到北京,从广交会到北京车展,中国新能源产品的爆火,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吸引力,也有力“打脸”了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

所谓产能过剩,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目前新能源领域的供给真的大于需求了吗?不妨用数据说话: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要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要达到4500万辆,光伏新增装机需求要达到820吉瓦,约是2022年的4.5倍和4倍。显而易见,目前全球新能源产品仍有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广交会外商乘兴而来、满载而归,背后正是全球市场实实在在的需求。

在全球高度分工的经济体系里,外商为何格外青睐中国新能源产品?哈萨克斯坦采购商洛什卡里耶夫的回答很实在:中国汽车是他的第一选择,因为相比一些西方国家,中国汽车没有那么高的价格,但质量差不多,甚至更好。

客观地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也得益于持续的自主创新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中国拥有从材料研发、工程设计到制造管理、总装集成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众多本土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不断促进技术迭代、降本增效,大大增强了国际竞争力。还是数据为证: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仅为不到7万辆,到2023年,这个数字达到120.3万辆,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新发展,世界新机遇。当前,全球都在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大势所趋,也有助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目标。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广交会一张张销往全球的新能源订单、一声声热情的“See you next time”,正是中国对世界绿色经济巨大贡献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