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男
和广袤的宇宙空间相比,人类生存的地球很渺小,人类文明的未来,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1783年,人类的双脚凭借热气球离开了地面,1903年人类又发明了有动力飞机,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被火箭送入地球轨道,1961年第一个人类航天员进入轨道空间,又过了8年,人类总算在1969年把足迹印上了月球表面,再往后人类探测器又先后奔赴太阳系内各个行星,这二百多年的光景也许算得上漫长,人类在天空乃至空间中取得的技术进步,也许算得上恢弘,但相比起浩渺无尽的宇宙,也许完全没有称道的资本。尽管如此,空间技术还是为人类展示了许多瑰丽的“可能性”:在空间环境中,我们有望了解生物和生命的奥秘,谋求医学和药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我们也可能培育更高产更耐旱更抗病虫害的粮食作物,我们还可能制造出性能更优异的新材料……未来,我们甚至有望到达更遥远的行星,甚至寻找人类文明迁居的方向。
遗憾的是,能接近这些美好“可能性”的国家并不多。从航天科技角度看,人类文明对空间技术的掌握存在相当严重的“失衡特征”,一些国家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空间技术,而另一些国家甚至还没有自己的通信卫星,无法享受空间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不断取得空间技术进步的同时,十分注重同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展开合作,致力于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空间技术带来的各种便利。
近年来中国同拉美地区的空间技术合作,呈现明显的扩大和深化趋势。来自委内瑞拉的消息说,中国会在未来建立的月球考察站项目中与委内瑞拉合作,甚至考虑把委内瑞拉航天员送往考察站。其实,这样的消息并不意外,中国在国际技术合作领域平等互利的一贯态度,意味着参与中国空间科学合作工程的国家,几乎将能与中国同步共享空间技术成果,扩大人类认知的边疆,同时也能依托中国空间技术在农业、工业、医疗和经济等领域的“加持”经验,有力地推进自身发展进程。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为拉美地区多个国家制造和发射过卫星,这些卫星包括通信中继卫星和地球成像卫星,为拉美国家的通信事业和资源调查与保护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合作中,中国还提供卫星地面测控设备的建设,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服务,甚至支持一些国家提升卫星制造技术,这实际上保障了合作国家空间应用自持能力的发展。这种双赢合作也帮助中国可能使用拉美地区的一些卫星测控和通讯设施,可以更好地支持中国包括深空探测在内的一系列航天工程。
但也有西方消息称,中国同拉美地区深化空间技术合作让美国“感到忧虑”,这倒是很令人费解。拉美地区有着发展空间技术的强烈愿望。2021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航天局在墨西哥成立,就是这种愿望的重要标志。早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航天去成立近30年前的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就开始同拉美地区展开空间技术合作。1988年,中国与巴西联手发起了中国-巴西地球研究卫星计划。1999年,中国发射了首颗中巴地球研究卫星,此后两国继续合作,先后发射了6颗卫星,据称第七颗卫星将在2025年初发射升空。除了巴西,中国还先后与委内瑞拉、玻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等国家进行了空间技术合作。可以认为,中国同拉美地区空间合作的扩大和深化,实际上是近些年来中国空间技术快速进步与拉美地区发展空间技术的强烈愿望共同促成的结果,这种合作对于促进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如果把空间技术视为维系霸权体系的支撑力量,那么空间技术只能是少数国家俱乐部的专享福利;如果把空间技术视为推动人类文明的重要动力源,那么携手合作共谋发展自然顺理成章。人类文明的前景也许并不取决于个别国家能把人类足迹送到多么遥远的天体之上,而是取决于空间技术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惠及全人类,取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价值理念能否真正得到认同和践行。(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