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科技学院:“1+3”立体化教学模式推进思政课改革

2024-04-22 14:5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大力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立足思政主课堂,融入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社会课堂三大课堂,形成“1+3”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实效性,拓宽了教学路径。

立足思政主课堂,激发课堂活力。

为积极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贵州黔南科技学院通过案例式、专题式、对分式、混合式、沉浸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和获得感。

具体来看,在思政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课随堂实践教学活动,使思政教学活动“随时随地”展开,“到课率”“抬头率”逐步提升。在思政课程中,随堂开展“红色观影活动”实践活动,组织上课班级集体观看《志愿军》,让理论学习映入人心。

如何让思政课堂更有活力?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的答案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故事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故事’系列展示活动,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故事分享,让学生从‘课堂参与者’转变为‘课堂的主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宇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向榜样学习的热情,不断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图为对分式课堂的教学现场)

融入实践课堂,唱响主旋律。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立足实践育人,构建“课内实践—第二课堂”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上,在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的章节,采取对分课堂的教学方式,结合当下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校园贷”问题,开展主题讨论。

“课堂上,正视大学生合理消费需求是我们小组讨论成果,从收集碎片化的信息,到对信息进行整合和凝练,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也让我们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232班学生贺翊峰说,通过课堂讨论,同学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思考、主动表达。

(图为思修课程针对“校园贷”问题展开的课堂研讨)

同时,学校利用“第二课堂”这个平台,积极开展“团支部思政技能大比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五个认同’知识竞赛”等活动,积极配合“第一课堂”,为思政课注入了新活力,深度激活教师教学的主体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鲜活性、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融入网络课堂,营造良好氛围。

依托“互联网+”,做大网络课堂,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聚焦思政课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政课传统教学同信息技术有机融合,逐步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我们今年对思政课程实践内容进行了创新,实践报告可以以视频的形式展示课程中某一知识点的相关案例,也可与进行自由创作类,如用表演情景剧或动漫设计等方式表达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贵州黔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罗琴老师在谈及思政课融入网络教学时说到,学校鼓励思政课教师多借助“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学习强国App”等学习资源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课程有关的知识点命题为单选、多选、填空以及问答题,通过闯关习题、线上测评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求知欲,夯实学生基本功,不断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融入社会课堂,用活教学资源。

学校充分利用好学校所在地的红色教育资源,积极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等思政活动。

4月2日,贵州黔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梁文燕老师和通信工程211佘念同学在惠水县烈士陵园开展的“理论宣传二人讲”活动,把思政课融入传统“红课堂”,用活当地的红色教学资源,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让思政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亮”起来。

(图为“理论宣传二人讲”活动现场)

开展理论宣讲、开展爱心支教、参与社区服务、宣传法律法规……2024年寒假,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组织近3500名学生、140支实践团队参与返家乡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学院的青年学子们通过返乡实践,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与实践进一步结合,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社会,把“小我”融入“大我”,打通从“小课堂”到“大课堂”的“最后一公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范伟指出,学校将按照“大思政课”的建设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持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助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讯员:顾岑)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