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泰宁的田间地头,农民们早就在抢着时节播种,而其中有这样一群状态明显区别于传统农民的“新农人”,在广袤春田里发挥专业的种植技术,吸纳现代的创新思维,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我价值。
新业态 激活振兴动力
三月的泰宁,细雨绵绵。晨曦初露,刘伯华早早起身,和丈夫一起去烟田清沟排水。“我在山上养了鸡,种了茶籽树,还承包了山下的田块,一季种烟一季种水稻、养稻田鱼。”刘伯华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对笔者介绍说。山上养鸡、山腰种茶、山脚耕田、田里养鱼,从种植到养殖、从农产到水产,自上而下,形成立体化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江边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如何带领江边村村民发家致富给初上任的村书记刘伯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秉持了“先富带后富”的理念,刘伯华开始从各种渠道探索致富之路。
当时,泰宁县鼓励农户养殖乌凤鸡,但村里没有一个人敢尝试。“大家经济都比较困难,本来就没有钱,万一养鸡失败了,日子都难过下去。我当时也担心亏本,但想着多尝试才有机会,所以我就成了村里第一个养乌凤鸡的人。”得益于刘伯华自身的勤劳务实和事事周全的规划,养鸡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这不仅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让他们对这位年轻的女村主任产生了深深的信任。在刘伯华的带领下,江边村产业逐渐丰富,摆脱了传统生产模式,村民收入有所提升。2018年,江边村也“摘帽”成功,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图为泰宁县上青乡江边村烟田。 杨来林摄
大家富裕,小家和谐。作为一名党员,刘伯华以身作则,也成了子女的榜样,2020年11月,刘伯华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子女也是相继入党。采访的时候,她的孙女望着满墙的证书问她:“奶奶,我们家怎么那么多党员啊?”刘伯华摸着孙女的头说:“你要努力学习,以后也成为一名党员!”
新脊梁 点燃致富梦想
“用这个聚拢夹进行小培土,小心不要伤了烟叶!”在大龙乡双坪村,返乡青年李志鹏正指导当地村民进行烟苗的小培土工作。
35岁的李志鹏,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已有9年了。他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毕业后便留在了大城市,但微薄的收入和高昂的消费,常常让他感到无助和焦虑。“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种田,那以后农村的田地谁来种呢?”妻子一句偶然的话让他萌生了返乡务农的想法。
但事情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顺利,蔬菜种植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一天,大龙烟草站的烟技员找到了他,问他,“既然蔬菜效益不好,要不要来试一试种烟呢?”这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详细了解了烟叶种植过程、收购方式之后,下定决心种植烟叶。
干劲十足的他从2020年起,逐年扩增种植面积。他深知,没有特色禀赋的村子要发展,激活土地是关键。李志鹏自费购入了大型机械,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开恳了60余亩撂荒的土地,这些土地经过整治,变得松软肥沃,能够用于农业生产。
图为李志鹏正在田中开恳撂荒的土地。 陈时摄
“现在好啦,不用到城里去打工,在村里就能赚到钱,还能照顾家人。”红姨满脸笑容地说道。李志鹏长期雇用当地村民组成专业采编队,开展田间管理,每月都有4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今年是我回村的第十年,我觉得广袤的土地大有可为,对未来充满信心!”作为一名“新农人”,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是他的淳朴心愿。
刘伯华和李志鹏,正是新时代“新农人”的典型代表。还有无数和他们一样的“新农人”,搭乘乡村振兴的“快车”,努力实现向“兴农人”身份升级转变,为乡村振兴的征程画上浓墨的一笔。(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