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3月19日电(记者 周兰序、欧阳诗嘉、孙迟) 3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2月经济数据,显示国民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2024年起步平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教授刘俏在接受中国日报《重磅财经》(Decision Time)栏目独家专访时称,今年以来,外需恢复超出预期,但内需仍有待改善,房地产市场的警报尚未解除。他说,长期来看,通过技术革新和改革开放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有可能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创造增长奇迹“当仁不让的候选者”。
有信心实现全年增长目标特别国债有加码空间
刘俏称:“我对全年完成5%的目标还是有信心的。”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在4.5%左右。他表示,刚刚结束的两会释放了稳增长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政策信号,其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举措格外引人注目。他认为,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在量上略显温和,仍有提升的空间,建议特别国债的资金配置到基础研发、向低收入群体进行转移支付等领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针对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刘俏表示,外需改善超出预期,而内需有待改善,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仍需提振。
展望未来,他认为尚没有明显迹象表明房地产市场的警报解除,上半年仍需严密观察房地产市场的指标变化,包括新房开工率、销售、房价等。如果这些指标同比没有明显改善,那么更加坚决的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应该出台,债务重组等政策选项也应纳入讨论日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比上年12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较去年12月份放缓1.9个百分点。
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有可能长期保持5%左右的增长速度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外媒抛出“中国经济见顶论”。对此,刘俏表示,他对中国未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持乐观态度。
放眼全球,刘俏表示,增长不足是全世界面临的挑战。“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化之后,大规模的生产机械化的机会变得比较少之后,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变得比较难。”
以美国为例,尽管美国拥有全世界最高质量的研发和最大的基础研究投入,但在过去的40年左右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不到1%,这决定了美国长期经济增速只有1.5%-2%。
他认为,中国和美国在经济增长模式上存在差异,使得中国有机会保持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增长。当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7%左右,中国拥有庞大的产业体系,在再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数字化转型、能源转型等领域面临巨大投资空间。而美国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1%左右,绝对量和相对比例都远小于中国。此外,中国人均GDP为1.2万美元,约为美国的六分之一,仍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和有待释放的大量需求。
“一个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还能通过再工业化,通过新的技术革新,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这种形成的话,能进一步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比较高的速度,最终的话保持一个比较长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这就是一种新的可能性。”
刘俏表示,中国在完成工业化之后,全要素生产率降到了1.8%左右。展望未来,如果中国能够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让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回到年均2%以上或者2.5%左右的较高水平,那么中国有可能在未来长期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速,从而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