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一座建在溶洞里的乡村图书馆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个村庄的孩子们有了度过寒假的新去处——当地一个慈善团体在岩溶洞穴中修建的图书馆。

贵州,有一座建在溶洞里的乡村图书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2-27 09: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个村庄的孩子们有了度过寒假的新去处——当地一个慈善团体在岩溶洞穴中修建的图书馆。

图书馆位于册亨县板万村,与周围的风景相得益彰,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成为游客必去的地方。

“在农村培育阅读文化并非易事,因为阅读并非居民的必需品。这就是为什么图书馆的设计要很吸引人,氛围也要温馨,这会鼓励更多潜在的读者。”32 岁的“大山小爱”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周蓓蕾说。

这是该慈善机构为帮助农村居民(尤其是儿童)学习而建立的第八个图书馆。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十多年来,周蓓蕾发现,农村孩子的父母进城务工,许多孩子与亲戚住在一起,课余时间无处消遣。

她说,算上周末、学校假期和节日假期,黔西南州的学生有 180 多天呆在家里,大多数学生没有父母的监管,也无法接触到像书店这样的教育资源。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决定为孩子们修建图书馆,为他们提供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活动,培养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周蓓蕾说。

她补充说到,除了书籍,图书馆还是公共空间,服务于广泛的需求和目的。换句话说,每个图书馆都不仅仅是一个书库。

该慈善机构的第一家图书馆位于册亨县巧马镇,于 2019 年 3 月开馆。图书馆分为成人区和儿童专用区,并组织各种课后活动,包括作业辅导、亲子沙龙和电影放映。

为了鼓励他们阅读,孩子们可以参加一个免费的奖励计划,通过阅读图书来获得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数量时,他们就会得到一份礼物。

李凤曾是图书馆的志愿者,他很高兴看到图书馆受到当地孩子们的欢迎。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来读书,但总有一些孩子发现自己对书籍的热情。只要他们来,我们就会一直开下去。”李凤说。

五年级学生陆晓曼是图书馆的常客,她在留言簿上写道:“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只是更有趣、更美好”。

在当地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支持下,该慈善机构的八个图书馆共藏书约 12 万册,平均每月接待读者约 1.8 万人次。

“我们花了五年时间来建设和完善图书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从幼儿园和初中学生到成年居民,”周蓓蕾说,“这些图书馆可能会改变一些读者的生活,至少会给孩子们留下快乐的回忆。”

由爷爷抚养长大的周蓓蕾一直深知父母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的父母曾在贵州贵阳工作,而我的童年是在浙江温州的爷爷身边度过的。那时我最盼望的就是父母回家”,她说。

当听说大山小爱去贵州支教的消息后,当时还在上海师范大学上大二的她就报了名,并于2012年暑假前往黔西南州的一个偏远山村——阿依村。

虽然知道城乡教育的差距,但她还是对班上大多数学生的识字率之低感到震惊。她离开时,很多学生哭着问她来年还会不会再来。她说:“当时我什么也没说,但我告诉自己,这就是我想投身的事业。”

为期一个月的项目让她意识到缩小农村教育差距的重要性,因此,此后的每个假期,周老师都会回到学生身边,也开始带着其他志愿者老师一起去。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生活在中国农村地区的16岁以下留守儿童有477万人,较2016年的902万人减少了47.4%。这种现象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更为普遍,那里的经济欠发达,迫使许多成年人到城市找工作。

中国妇女研究所研究员蒋永平表示,照顾这些儿童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

2014 年毕业后,周蓓蕾加入了“大山小爱”慈善机构,成为其第一位全职员工。为了缓解黔西南州教师短缺的问题,在过去的12年里,她和900多名志愿者在全州11所小学的教室里教授英语、音乐和美术等各种课程。

“我感受到了召唤。我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这是一个起点,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所作为,”周蓓蕾说。

她的信念与大山小爱的口号不谋而合:“最小的善行抵过最大的善念”。

曾在 2013 年担任支教老师的曹一鸣说,学生们给他的温暖令人感动。

曹一鸣说,“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喧嚣,农村的生活是充实的,快乐就在生活中简单的事情里。”他还说,当他嗓子疼的时候,一个不在他班上的学生给他送来了金银花,让他舒缓了疼痛。

支教老师陈子超已经参加“大山小爱”三年了,他想学习新事物,也希望帮助班上的 36 名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周蓓蕾老师和她的团队探索了许多不同的项目,帮助缩小地区差距,为农村孩子创造机会,包括组织城市研学、启动爱心午餐项目、开设口腔爱护的项目等。

去年,她被评为 “贵州好人”;2022 年,她被授予“贵州青年五四奖章”。

在投身乡村教育 12 年后,周蓓蕾说,她很高兴她教过的一些学生回到村里和她一起工作。(记者 王茜 杨军 编译 汪慧 杨旭彤)

原文见2月26日中国日报旗舰版、香港版18版,国际版15版。

英文链接: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2/26/WS65dbd341a31082fc043b8fa7.html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