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动的中国”感受春运变迁

春运,作为中国特有的年度大迁徙,每年都牵动着数亿人的心。关乎民生、见证发展,更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它承载延绵乡愁、记录家国情怀、镌刻变迁时代。每年通过“春运”窗口,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出行日益便捷的时代进步,以及流动中国迸发出的强大活力。

从“流动的中国”感受春运变迁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2-23 15: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春运,作为中国特有的年度大迁徙,每年都牵动着数亿人的心。关乎民生、见证发展,更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它承载延绵乡愁、记录家国情怀、镌刻变迁时代。每年通过“春运”窗口,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出行日益便捷的时代进步,以及流动中国迸发出的强大活力。

时代发展围绕人民,春运是一个记录的镜头。14年前的春运,一位母亲背着巨大的行囊,一手怀抱着婴儿,一手提着的鼓鼓囊囊的双肩包已几乎垂地。她弯着腰,眼神却格外坚毅,网友亲切地称呼她为“春运母亲”。那时候南下的务工人员,春运还乡几乎都背着“沉重”的行囊,也许直到现在笔者才明白,他们是背起了整个“家”,因为那些年觉得家很远,路很长,回去了不确定还能不能回来,运力不足、一票难求,让务工人员望而却步,所以有一次春运,就相当搬一回“家”。而今,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那一条条天路开到“家”门前,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350公里时速的复兴号飞驰在广袤的神州大地,让亿万民众平安、有序、温馨地踏上归途。

春运回家路愈变从容。同样是十多年前,浩浩荡荡的“摩托大军”从珠三角地区出发,沿着国道向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骑行返乡,是我国春运中的独特场景。尤其是2013年春运,“摩托大军”数量达到峰值约110万辆次。如今,“摩托大军”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消失的背后,折射出春运变迁所带来的“中国奇迹”,“八纵八横”高铁线已经成形,一座座庞大的高铁站横空问世,一趟趟疾速飞驰的高铁横穿祖国的大江南北,巨变背后,一份为民情怀始终温热,全国现在仍有81对公益性“慢火车”。一列列“务工专列”“赶集车”“求学车”,连接深山内外,满载生计、驶向希望,“双城生活”正向我们走来。

夜行高铁让行程快人一步。不管出行者何时来,铁路一直都在,尽管白天匆忙,夜间依然可能伴你同行,开行夜间高铁,相当于在高铁“休息”时“见缝插针”,夜已深,夜间高铁上的旅客已悄然入睡。列车乘务人员及时调整车内灯光和广播音量,让旅客有一个更加舒适的休息环境。巡视行走,步履放轻、动作放缓,用“静音”和“温馨”,让旅客安心地“一路好梦”。夜行高铁又被誉为“红眼”高铁,红了我的眼,亮了你的心,“红眼”高铁用“不打烊”的服务为春节照亮出行路,山高路远夜深,高铁纵横驰奔。黑夜中一双双红色的眼睛,陪伴天涯共闯。

春运如同一面“放大镜”,透过镜头,我们目睹春运之路的变化。既满足了春运旅客个性化,又贴合多样化的需求,增添了智能化、数字化的科技助力春运,更是创新力量持续发力、服务质量不断攀升,为了让归家的路途不再遥远,赶路安心从容,乡愁得以安顿。中国高铁,如同一条条生机勃发的“大动脉”,用速度重新定义时间,用连通不断改写空间。翻开中国地图,从白山黑水到彩云之南,从中原腹地到江海之滨,正在被高铁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70年来春运发生巨变,时间是变化的标尺,空间是更迭的参照,时空为证,见证了发展飞跃向前。我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传奇,绘就新时代铁路发展的新画卷。(评论员:黄金水)

 

(黄金水)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