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香港1月25日电(记者张耀月 刘一凡 李晓云) 中国日报今日在港举办题为“探索大湾区跨境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机遇”的专题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亚洲金融论坛系列活动之一,吸引逾230名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金融机构的投资者、私募股权管理人、专业投资者及各金融机构服务业界人士参会。
亚洲金融论坛旨在为全球政府、金融及商界领袖提供平台,促进交流真知灼见及发掘投资商机。论坛为期两日,由香港特区政府与贸易发展局合办,今年主题为“多边合作 共谱新篇”,配合国家推动全球发展、互利共赢的倡议,推动全球各方携手协作,共同探讨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策略、多边合作的机遇。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财政部副部长Younis Haji Al Khoori 、卡塔尔财政部长Ali bin Ahmad Alkuwari、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金融学教授Douglas Diamond、伊斯兰开发银行行长Dr. Muhammad Al Jasser、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及欧洲联盟委员会金融稳定、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联盟副总干事Alexandra Jour-Schroeder等超3000位来自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财金官员、央行及监管机构代表、国际金融和多边组织的高层理人员、金融和商界领袖以及经济学翘楚,就中国机遇、投资前景、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家族办公室生态系统、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大湾区发展等热点议题发表真知灼见。
本次专题研讨会已是中国日报与亚洲金融论坛的第十三次合作,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兼香港版总编辑周立致欢迎辞,绿色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孟萌,可持续科技学院学术院长、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客座教授何昊洺,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高级可持续发展团队经理、香港绿色金融协会银行转型融资工作组代表刘逸飞等嘉宾参与讨论,中国日报亚太分社多媒体总监大卫·克拉克主持,共同探索大湾区中跨境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机遇。
周立在欢迎辞中提到,香港拥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具备促进大湾区内绿色债券发行的能力,这不仅方便海外投资者通过香港认购内地债券,还有助于推进全球实现碳中和的进程,希望今天的研讨会能助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可持续金融的增长。
刘逸飞认为:“在香港,首要的碳排放源之一来自电力,已经占到整体碳排放的62%左右;另一大来源则是燃油车辆交通。因此,当我们将所有的柴油车和汽油车都改为电动车,我们对电力的依赖程度将大大增加。假如我们80%的碳排放都来自电力,而香港又缺乏绿色能源所需的土地资源,我们又该如何实现碳中和?我认为答案就落在大湾区。”
孟萌表示:“在《巴黎协定》第六条下有非常多的发展机遇,不管是双边的还是多边的碳市场构建,都会催生很大的市场需求,这里面蕴含了绿色金融的一些投资可能性,因为碳市场所涵盖行业是多种多样的。虽然香港并没有太多的重工业,但是整个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拥有很强的制造业基础,因此在这个领域我们结合大湾区的优势,大家共同的去推进一些国际碳市场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何昊洺在探讨香港今年应该如何推进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时提到:“当我们谈论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时,建议进行外部审查。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审查文件和细节,确保这笔交易确实符合绿色贷款或绿色债券的要求。”“对于首次借款人和发债人来说,进行外部审查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信誉。据我观察,大多数公司在获得融资时并不关心外部审查或持续报告。”
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是一项发展迅速以及前景广阔的金融活动领域。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大湾区如何在促进内地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其作用,以及绿色金融为香港和大湾区带来的机遇。凭借香港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和绿色债券平台,以及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香港可推动及协助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发行不同货币的绿色债券,吸引更多海外投资者通过香港于内地发债,以及发展其他的跨境可持续商业活动,同时为实现碳中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