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工人日报》记者分赴祖国各地,深入基层一线,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经济社会发展新景象、民生改善新成效、节庆文化新风尚,为劳动者放歌,为奋斗者鼓劲,展现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干部群众创造新伟业的火热实践。今日起,本报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敬请垂注。
寒冬腊月,陕西关中持续低温。1月23日,呼啸的寒风中,记者来到宝鸡市陈仓区西关南街人力资源市场,只见农民工或在静静等待,或在轻声聊天。在他们身后,正是宝鸡市首家“农民工维权服务站”。
这个服务站由陈仓区总工会投资42万元支持建立,站内设有投诉举报中心、劳动力市场、农民工之家、标准仲裁庭等。记者在现场看到,不时有农民工走进服务站里的“农民工之家”,坐在长椅上休息,喝杯热水暖身。
“你们这个‘123N’模式真好!我今天专程过来表达感谢,谢谢你们帮我们要回了工资。”农民工付科兴从公交车上下来,直奔“农民工维权服务站”,见到陈仓区总工会法律援助站受理席工作人员罗小伟,紧紧握住他的手,不断表达感谢。
今年60岁的付科兴,身高接近1.8米,却瘦到只有60多公斤,背驼得很明显,饱经风霜的面容更显沧桑。握手时,罗小伟能明显感觉到他手上的老茧。
随后,付科兴来到二楼“三官一律”工作室,推开门,陈仓区的法官、警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区总工会的业务骨干正围在一起,讨论着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欠薪后,不打算筹钱,还拒绝与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接触的案件。
付科兴轻轻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环视墙上的一面面锦旗:“秉公执法扬正气 为民解忧暖人心”“讨薪维权暖人心 排忧解难似亲人”……
“针对这类‘老赖’案件,要充分发挥‘123N’农民工诉前维权联动模式中的三级网络作用,由区治欠办、区仲裁委员会牵头,以‘防欠薪’排查化解组和镇(街)调解中心为中坚,以企业调解委员会、企业工会为基础,深化联合治理。同时还要多方联动,建立工会、劳动监察、劳动仲裁、法院、司法、公安、检察等部门的联动维权机制,高效且有组织地为农民工讨薪。”陈仓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队长齐永锋的发言,将付科兴的思绪拉回现场。
多年前,付科兴在一家保安公司工作,一年后保安公司倒闭,他被欠薪6000多元。之后,付科兴开始了漫长的讨薪之路。“那几年,我几乎每周都打电话给经理,不是被挂了,就是说在开会。去找他们要的次数更是多到数不清,都说现在没钱,筹到了再给。”付科兴如此回忆。
2017年,付科兴来到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举报。而在此前,监察大队已多次接到关于该公司拖欠工资、劳务费的投诉,并向该公司下达了调查询问通知、限期整改指令、行政处理决定等法律文书,但该公司仍未在指定期限内支付拖欠的农民工工资。
2018年12月,陈仓区人社局依法将该案件移送至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该公司却无财产可供执行。2019年12月,区人民法院依法终止了该欠薪案件的执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付科兴等人逐渐失去了希望。可对于付科兴来说,6000多元是一笔不小的资金,他始终难以释怀。
“正是在那几年,为更好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我们陈仓区探索构建‘123N’农民工诉前维权联动模式,即‘一窗受理、二个服务、三级网络、多方联动’。‘一窗受理’指以劳动监察、劳动仲裁为窗口,结合司法援助、工会维权,对所有渠道、所有类型的劳动纠纷实施统一受案、集中研判、归口处理,按照案件性质流转至相应机构进行分类、分批、分流处理。‘二个服务’则是坚持‘普法宣传服务’‘法律援助救助服务’两个服务双管齐下……”陈仓区人社局局长张莉告诉记者。
而针对付科兴的案件,虽终止了执行,但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同时随着构建“123N”农民工诉前维权联动模式的深入,区人社局、检察院、法院、总工会等各部门依然记挂着这个“执行难”问题,各部门的骨干力量一直联动发力、持续跟踪,寻找突破口。
转机发生在2023年初。“多方联动”小组从有关部门得到消息,该用人单位有项目要拆迁,将得到一部分补偿款,通过与区住建局等部门积极联动,区人社局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检察院、法院、总工会共同约谈该被执行单位法定代表人,区总工会代表被欠薪农民工据理力争。经过多次反复约谈,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后,这个持续了5年多的欠薪案件终于落下帷幕,农民工46万元的血汗钱执行到位,并举行了集体发放仪式。
“这是陈仓区多方发力,打造溯源治理新路径的一个缩影。”陈仓区委副书记、区总工会主席柳鹏举对记者说。
据统计,实行“123N”模式近两年来,陈仓区面向农民工开展普法活动43次、大讲堂50余场,开展司法援助245件。接待来电来访4288人次,处理投诉举报案件1734次,为2005名劳动者追讨工资2366.9万元。
“通过不断深化维权联动模式,陈仓区建立起了‘工会主代、人社主办、部门主管、司法主援、法院主审、公安主突、检察主督、群团主调’的多方联动机制,有力地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了和谐劳动关系,把溯源治理贯穿在劳资纠纷的全环节,构建起了纵横联动维权新格局。”陕西省总工会权益保障部部长马京说。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