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丨冷资源变热经济成在因地制宜

来源:新华网
2024-01-13 15: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兰州1月13日电 题:冷资源变热经济成在因地制宜

新华社记者姜伟超、马希平

这个冬天,哈尔滨等地冰雪经济“火”了,让人们更加理解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然而在少数地区,这些年上马了一些冰雪项目,没有雪就造雪,冰不够厚就制冰,企业投资不足政府就想办法补贴。由于先天资源不足、IP不具吸引力、项目“低少粗”、消费链条不完善等原因,一些冰雪项目一阵锣鼓喧天后,归于门可罗雀。

冰雪冲动的背后有政绩冲动的影子。追求政绩不能脱离实际,发展经济务必因地制宜。

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做大文旅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无不依托于当地自然禀赋、历史遗赠与文化基因。不切实际盲目照搬别人的成熟样本,很可能水土不服。要看到,东北“冷资源”成为“热经济”的背后,首先是天赐“凉”机,有发展冰雪经济的自然禀赋;更重要的是当地多年在冰雪领域精耕细作下形成的厚积薄发,二者缺一不可。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特点鲜明,有的地区风光秀美,有的地区文化富集,有的地区历史遗产众多,还有的地区民俗资源深厚,这些都是各地具有独特性的宝贵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体验需求。

找准自身的特色优势,遵循市场规律,定下心“烧自己的火,热自己的锅”,因地制宜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基础工作,下足固本培元功夫的同时,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创造力,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相信会有更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旅项目火起来。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