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月5日电(记者 刘志华 刘子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和银行业保险业迅速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也认真学习领会传达相关的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举措,推进各项工作。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并明确提出,金融业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2024年1月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中国信保、中再集团五家保险机构,分别介绍了各自在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中国人保: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国人保集团战略部主要负责人张宝辉在发布会上披露,中国人保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把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到突出的重要位置,积极跟进现代化产业主体风险管理和保障需求,服务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落地见效,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前11月,累计为90余万企业提供保险服务,风险保障金额超900万亿元。
他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人保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情况。
一是提升制造业保险支持水平,助力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聚焦制造业高端化,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风险保障,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产大飞机C919、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中国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等大国重器均由中国人保承护航。聚焦产业痛点难点,创新推出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等产业园区保险综合服务方案,2023年前11月共为13.2万家园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达到22.7万亿元。更好发挥保险投资对制造业的支持作用,截至到2023年11月末,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投资规模超2400亿元。
二是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产业的保险服务,助力建设由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科技保险发展,率先面向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推出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全流程保障的专属保险产品,全方位护航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前11月,共承保高新技术企业10.6万家,覆盖率达到22.75%;专精特新企业2.74万家,承保覆盖率24.21%,提供风险保障5.14万亿元。
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水平,助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牵头行业成立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为半导体产业"稳链固链"提供精准化、一揽子的风险解决方案,2023年新增3家公司加入集共体,成员单位数量由18家增加至21家,共为19家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保险责任金额超过1.3万亿元。建立护航助链机制,重点支持电力、海风、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建筑、通信、航空和能源核电等关键领域,首批选取10家核心央企链主,探索链式保险综合服务方案,加强在产业链上下游经营场景中的保险嵌入服务。2023年前11月,共为7.23万家规模以上企业提供保险服务,规上企业覆盖率11.58%。创新风险减量服务,累计为22.68万家安责险客户提供事故预防服务63.3万次,协助排查风险隐患30.96万个,更加有效地降低经济社会总体风险水平。
四是创新推广绿色保险产品供给,助力现代产业绿色升级。积极开拓新能源产业保险,实施新能源与智能车险变革引领项目,对重点新能源汽车品牌组建了专家团队。2023年前11月,完成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险等30款"双碳"产品开发,法人口径"双碳"保险产品提供保险保障金额4715亿元,保费增速10.4%。
中国人寿:努力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赵国栋介绍,长期以来,中国人寿紧紧围绕老年人在养老资金、人身安全、健康管理、失能照护、养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助力“老有所养、难有所助、病有所医、失有所护、养有所乐”,努力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
一是助力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国人寿发挥综合金融优势,在三支柱建设上全面发力。在第一支柱,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养老险公司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首批投资管理人,以安全稳健为原则,为超过400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提供投管服务,特定投资组合规模和业绩均排名市场前列,让人民群众的“养老钱”成为“放心钱”。在第二支柱,中国人寿养老险公司企业年金受托和投资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万亿元,服务年金企业客户超过3.5万家;职业年金累计管理资产规模和累计受托规模均居行业首位,让客户的“养老钱”钱生钱。在第三支柱,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寿险公司已形成包括年金、终身寿险、个人养老金、商业专属养老产品等在内的全养老产品体系,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群体养老保险需求。
二是注重提升老年人群体风险保障水平。例如,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是最早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和老年意外伤害保险的公司之一,目前在办长期护理保险项目69个,覆盖全国3500多万人,切实缓解了失能家庭,尤其是失能长者家庭的照护和经济压力。为广大老年人群量身定制涵盖疾病身故、意外身故、意外伤残、意外骨折、意外医疗费用补偿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仅2023年,公司承保老龄意外险近5000万人次,提供约3.6万亿元风险保障,赔付金额14.7亿元,这其中,依托其设立的“老年人保险理赔绿色通道”,许多长者及时拿到了“看病钱”和“救命钱”。
三是着力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和生态建设。一方面,全面构筑多触点的老年人专属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疾病预防、慢病管理等健康管理服务。线上通过95519客服热线为老年客群提供“一声直达、一键转接、一线即通”专属服务;线下在全国2500余个柜面网点设置了老年服务专区,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专属服务。另一方面,着力打造“保险+养老服务”生态,目前已在天津、苏州、成都等13个城市启动14个养老项目,可向客户提供城心公寓养老、城郊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多业态养老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下一步,中国人寿将继续发挥国有大型金融保险集团主力军作用,在养老金融相关领域深入探索,持续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成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中坚力量。
中国太平:贯通境内外保险市场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业务管理部总经理于晓东先生在发布会上提到,太平集团是中国唯一一家管理总部在境外的中管金融企业。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立足港澳、深耕大湾区"的战略方向,深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跨境经营优势,积极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他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中国太平在贯通境内外保险市场方面开展工作的情况和成效。
一是不断提升跨境风险保障能力。中国太平业务覆盖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境业务主要涉及中资企业"走出去"业务、跨境健康险、跨境车险、境外旅游保险等。截至2023年11月末,集团跨境保险业务提供风险保障约3.3万亿元。
二是全力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中国太平发挥海外直保、再保协同优势,为"走出去"中资企业提供出单及属地保险服务。截至2023年11月末,集团境外机构共计21家,累计承保"一带一路"项目441个,提供风险保障5,064亿,承保海外业务共涉及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56个国家与34家保险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并建立了直接代出单及共保合作关系。为众多中国公司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东南亚、南美洲等地的重点"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一揽子保险保障。2019年以来,中国太平成立了东盟保险服务中心,联合东盟十国有影响力的财产保险公司,在行业中打造了"中国太平—东盟保险共同体",提升了我国保险业与东盟地区跨境保险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此外,中国太平与多家基建类央企保险管理平台和再保险公司共同组成了中国太平基建业务合作联盟,通过产融协作、行业协同,不断夯实和提高服务大企业、大项目的能力,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国太平发挥跨境优势,在大湾区互联互通建设方面勇于开拓创新,先行先试。截至2023年11月末,中国太平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风险保障17.5万亿,服务个人客户840万人,服务团体/机构客户14.3万家。中国太平率先突破创新型跨境机动车辆保险,开出"澳车北上""港车北上"行业首单;持续升级跨境医疗、专属重疾险等产品,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专属产品线;优选国际医疗资源推出"太平跨境医疗服务平台",打造高性价比、长期性的多维度跨境护理服务体系;投运太平集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首个持续照料养老社区——中国太平"木棉人家"康养社区,发布港人湾区养老方案及配套的"医康养"保险新产品"颐年·传承"储蓄保险和湾区门诊险,全港首创跨境直付服务,将保险产品和特色康养服务紧密融合,满足不同背景客户多层次保障、养老和医疗服务需求。
他表示,未来中国太平将进一步发挥跨境优势,加强内地和境外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稳步推动跨境业务发展,提升跨境保险服务能力,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为贯通境内外市场,服务国家战略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信保:履行政策性职能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业务管理部总经理杨明刚先生在发布会上表示,作为中国唯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国信保是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的重要一环。公司立足政策性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帮助企业防风险、拓市场、补损失、促融资,扎实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矢志不渝服务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2023年1-11月,中国信保累计实现承保金额8348亿美元,同比增长2.2%;向企业和金融机构支付赔款19.3亿美元,增长55.1%。
他用“五个提升”概括了2023年中国信保履行政策性职能的主要成效。
一是跨周期逆周期调节作用进一步提升。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2023年1-11月,短期险承保金额实现7073亿美元,增长2.6%,高于同期中国出口增速7.8个百分点;短期险服务支持客户19.8万家,增长11.9%,约占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的三分之一;出口渗透率达23.0%,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
二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国信保推动前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全部落实,承保了地中海航运160余艘集装箱船加装脱硫塔等成果项目。深度参与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协办贸易畅通专题论坛,14项工作纳入高峰论坛成果清单,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奥林匹克城等多个标志性工程以及一批5G、新能源、城市治理等领域“小而美”民生项目。2023年1-11月,中国信保累计支持对共建国家出口和投资2152亿美元,向企业和金融机构支付赔款超14亿美元。
三是普惠金融服务质效进一步提升。中国信保持续优化中小微企业的承保理赔服务。2023年1-11月,支持中小微企业出口2287亿美元,增长10.3%;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17.6万家,增长16.5%,小微业务理赔平均结案时间10天左右,缩短32%,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保障力度持续提高。
四是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中国信保积极打造具有信保特色的产业链服务支持体系。2023年1-11月,累计承保电子信息、家电、整车工程机械、生物医药、新能源、纺织服装和现代农业等7条产业链出口3329亿美元、国内贸易2657亿元,占公司业务比重近50%,有效助力保障重点产业链稳定畅通。
五是外贸创新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信保不断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和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助力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2023年1-11月,累计支持跨境电商外贸新业态出口174亿美元,支持服务贸易出口80亿美元,同比增长18.5%,有力支持中国外贸发展提质升级。
中再集团:以再保险业务为核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忠曜先生在发布会上提到,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是社会风险分散的重要机制,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减少灾害损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国内再保险行业的主力军和主渠道,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守再保险主责主业,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坚实风险保障。中再产险作为中再集团旗下专营财产再保险的子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服务乡村振兴、参与社会治理、应对巨灾风险、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持续贡献力量。
他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再集团和中再产险再聚焦再保险主责主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情况。
一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再产险具有丰富的农业保险、再保险经营管理经验,2023年,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大主粮保障、渔业保险等风险保障缺口,全年在"三农"领域提供再保险保障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
二是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发挥巨灾风险分散作用。中再产险长期参与巨灾风险管理工作,积极推动各地巨灾保险试点,目前已在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率先开展巨灾保险试点业务。中再产险年均承担国内地震风险总累计责任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洪水台风总累计责任超过9万亿元人民币。此外,中再产险还积极开展巨灾领域风险减量服务,自2018年起,先后发布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台风、洪涝巨灾模型,为保险再保险业深度融入社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提供重要抓手。
三是服务核工业稳健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再产险积极参与核保险体制建设,长期担任中国核保险共同体执行机构,为行业参与核工业风险管理搭建平台,实现对境内近万亿元核能资产和所有一线员工的风险保障全覆盖,为"华龙一号"等首创核电技术提供再保险保障。
四是服务科技创新,护航科技强国战略。中再产险创新推出新型网络安全保险模式,2023年,实现"保险+风险管理+服务"新型网络安全保险模式的创新落地。中再产险与客户公司协作签订国内首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综合保险专项合约",创新推动保险业服务相关中小企业和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此外,中再产险还常年支持C919国产大飞机、国产卫星、蛟龙一号、国产航母等国家重器建设,累计提供再保险风险保障1000亿元人民币。
他还提到,未来中再产险将锚定"建设世界一流财产再保险公司"的战略目标,坚定站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谋划自身发展,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践行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