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分享】中国留学生李天畅:中印尼两国青年可以肩负起文化交流的任务

中国和印尼关系发展,如同美丽的梭罗河一样,越过重重山峦奔流向海,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

【青年分享】中国留学生李天畅:中印尼两国青年可以肩负起文化交流的任务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1-03 15: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了解过印尼的都知道,印尼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在这个热带国度中有很多的文化瑰宝等待人们去发现。而我认为我们青年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看到和理解这些文化瑰宝的美丽,更要把它们介绍给我们的同胞们,因为真正的美的事物值得被看见。举个例子,2006年,当时的印尼总统苏西洛在出席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的间隙,到桂林访问。他在美丽的漓江上有感而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写下了一首优美的歌词,名字叫做《Hening宁静》:快乐的日子在我生命中不断循环,我与伙伴共同度过那美好时光。为什么远在中国漓江的景色会让当时的苏西洛总统触景生情呢?我想就是因为文化感染力,中国山水文化的美让他想起了他故乡的美。

我们回到青年视角这个问题上面,我作为一个印尼语专业学生,在观察中印尼两国的文化互鉴和文化交流之后,也有了自己对于如何讲好中印尼友好交流的故事这一问题的心得。

第一我想谈一谈记录的习惯以及分享的习惯。要产生友好的文化交流首先就是要多记录,多分享。当然不需要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才想到去记录。有关于文化差异的每一件小事,其实都值得记录和传播。我自己以前其实就落入了这样的窠臼,当时我认为如果要做社交媒体上的文化交流,我一定要用很好的相机,写很详细的视频拍摄脚本。但现在看来,我当时的想法是片面的。其实这样做出来的作品质量确实很高,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空闲去做。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肩负起文化交流的任务,从小事做起,文化才能更好的走出去。再小,再细微,再不起眼的事情,只要它拥有文化交流的意义,就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第二点我想说的就是,我们作为中国青年要把握好中国立场。在我看来,立场是根本性的最重要的问题。只有坚定文化自信,不站错队,不被不良舆论带偏,同时进行友好的交流互鉴,我们才能去进行真正的文化交流。总的来说就是取其精华。这个精华是什么呢?精华是在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立场之上,一切真正符合美的事物。同样,在向印尼朋友们传播我们中国的文化时,也要尊重理解印尼朋友们的风俗习惯。

最后一点,我认为我们中国青年都应该具备加工文化的创意与能力。如果把文化变得更加吸引人,那么在交流传播的路径上就会更加顺利与流畅。所以我认为青年们应该具备一定的加工能力,印尼文化首先要变得有趣起来,才有可能被更多人看到。我有一个推荐,是我个人认为比较符合当下环境的传播方法,那就是“转文化传播”。它和跨文化传播很相似,都是我们所提倡的文化传播方式,但其实并不是同一种方法。转文化传播更强调于将这种文化转化成为在另一个群体中同样受欢迎的形式,以便能够在另一个群体中更加深入地传播。这样说稍微有些抽象,我来举个例子,在印尼有个有趣的谚语,直译过来就叫做一边潜水一边喝水,但译成一举两得或是一石二鸟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就很好理解了。其实单看意思我们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味,正是这种翻译的信达雅简化了传播的流程,这就是转文化传播的生动案例。其实印尼本身拥有很广泛的转文化传播的土壤,因为印尼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中国皮影戏和印尼的皮影戏,中国脸谱和印尼的面具,这些有相似性的事物经过加工会就变得更容易被接受。

总结一下,就是首先我们作为青年,一定要有记录和分享的习惯,其次就是要把握好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最后,再掌握一些加工的小技巧,让文化的传播更加吸引人。

中国和印尼关系发展,如同美丽的梭罗河一样,越过重重山峦奔流向海,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