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呈极端对抗之势,美式民主失能失序加重;经济依仗美元霸权暂避衰退之险但仍有隐忧;拜登政府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上的“双标”在国际国内广受诟病;社会分裂与民意对立呈加剧之势,民众焦虑和不安全感强烈。
政治制度功能失调加重
这一年,美国两党斗争激烈,同一个党内部也严重分裂。出于对选举的算计,两党在诸多问题上闹剧频出,不断刷新民众对美式民主体制的认知下限。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因涉嫌不当处理涉密文件等遭指控,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被刑事起诉的前总统;现任总统拜登之子亨特·拜登面临税收和枪支等方面的指控,是美国在任总统的子女首次遭刑事起诉。拜登本人则于12月13日遭美国国会众议院发起弹劾调查,在大选年即将开启之际两党之间的斗争持续升级。
美国国会政党内斗日趋“白热化”。1月,共和党众议员麦卡锡经历15轮投票勉强当选众议长,履职仅9个月后就被迫下台,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被投票罢免的在任众议院议长。
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对新华社记者表示,美国政治机构不能有效运作,功能失调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政治被富人、大企业、特定利益集团的竞选资金所腐蚀,导致国会和白宫寻求的政策脱离公众利益,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处于历史低点。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美式选举沦为金钱政治,美国政治进程正在由特殊利益集团主导,政客深陷党派斗争,自私自利且效率低下,选民在投票之后对国计民生重要事务几无发言权。86%的美国人认为,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更专注相互争斗,而非解决问题;63%的人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未来没有信心。
经济暂时避险但仍脆弱
目前看来,美国经济暂时躲过了此前经济学家们普遍预测的衰退风险,但能否真正实现“软着陆”还有待观察。
2023年美联储通过一系列加息、缩表行动,推动通胀水平继续下降,但通胀水平仍高于其2%的长期目标。美联储激进加息还一度引发美国金融动荡,祸及欧洲,多家美欧银行关门。
美联储加息吸引资金大量回流美国,为私人领域投资提供支持。随着对美联储明年开始降息预期的逐渐升温,表现强势的美元已经呈现走弱势头,国债收益率明显回落。
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德斯蒙德·拉赫曼说,今年美联储似乎成功对抗了通胀,但政治失灵让联邦赤字上升、公共财政走上不可持续道路,年初的地区性银行危机可能是明年出现更多金融震荡的先兆。
尽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从年初的6%以上降至近3%的水平,在物价持续高企的情况下,美国中低收入阶层民众仍承受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动用养老金支付账单者大有人在,社会贫富分化继续扩大。不少专家将美国此轮经济复苏称为“无感复苏”。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达雷尔·韦斯特告诉新华社记者,高昂的价格伤害了消费者利益,也损害了公众对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信心。
外交政策“双标”广受诟病
2023年,乌克兰危机延宕不止的同时,新一轮巴以冲突大规模爆发。这对在中东地区长期采取维护自身霸权政策的美国而言,无异于一起“灰犀牛”事件。拜登政府原有的外交议程受到冲击,其对两场冲突的应对之策明显“双标”,在国际和国内广受指责,面临内政外交压力。
白宫无休止地向乌克兰提供军援受到共和党人猛烈攻击,国会“援乌疲劳症”凸显。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11月公布的民调显示,有41%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在帮助乌克兰方面做得过多,比今年6月的29%增加了12个百分点。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加沙地带已有超过两万人死于战火,停火止战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呼声。多年来自我标榜为“人权卫士”的美国,不仅向中东地区增派军事力量,向以色列提供大量军事支持,还多次阻挠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相关决议,在国际社会招致广泛批评。
随着巴勒斯坦民众陷入深重的人道主义灾难,美国国内反对政府偏袒以色列的声音也在加大,美国年轻人和少数族裔对巴勒斯坦的同情度不断上升。美国近来多项民调结果显示,大多数年轻选民不赞同拜登政府对巴以冲突的处理方式,可能对拜登谋求连任的选情构成冲击。
社会弥漫焦虑不安情绪
这一年,枪患、种族矛盾、非法移民、毒品泛滥等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没有出现改观,反而愈加严重。
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统计数据,美国枪患形势依然严峻。截至12月20日,今年各类枪支暴力事件已在美国造成41623人死亡。
新一轮巴以冲突加剧了美国民众已有的对立和社会撕裂。反犹主义和“伊斯兰恐惧症”进一步蔓延,持不同立场的民众举行抗议示威,仇恨犯罪数量激增。
出于党派利益考量,共和党控制的“红州”政府持续向民主党控制的“蓝州”运送越境的非法移民,令华盛顿特区、纽约和波士顿等民主党主政地区疲于应付。今年9月以来,美国与墨西哥边境涌现新的移民潮,迫使拜登政府转变立场,允许修建边境墙。
洛杉矶、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犯罪率上升。不法分子聚众快速偷盗或抢劫零售商店和超市,违法案件层出不穷。
多数美国民众对国家发展前景感到焦虑和不安。最新的“里根国防调查”显示,高达70%的人认为美国正走在错误的道路上。(记者杨士龙、刘亚南、兴越、熊茂伶、邓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