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波澜壮阔,45年成就辉煌。
2023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激发出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取得非凡成就,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的机遇。
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我们将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新机遇。”
游客在上海外滩欣赏浦东陆家嘴景色。新华社发
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不久前,两张长三角地区夜晚的卫星图片引发热议——2018年的图片上,长三角西部区域只有巢湖边的合肥一片灯火;5年后,安徽东部城市的点点灯光已经与南京城区相连形成一条清晰的灯光带。灯光源于一个又一个重量级产业项目的快速落地,其中投资百亿元的飞利浦空调研发制造基地从谈妥到建成投资仅用了10个月。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曾经以“18枚红手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如今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引领,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再次成为弄潮儿,安徽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加快构建。
从安徽凤阳农村改革,到江苏苏南模式、浙江温州模式,再到浦东开发开放,长三角本身就是改革的生动实践,是对创新精神的深刻诠释。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五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如今,长三角地区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纷纷扎根。长三角地区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新时代十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空间组织基础,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是巨大的,不仅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得多,中国各地的变迁也证明了这一点。”作为长期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古德曼在中国生活多年,亲身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
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6.2%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国内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60多万亿元跨越至2022年的12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占全球份额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形成了超大规模市场;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成功吊装。新华社发
改革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电力天路”点亮雪域高原,世界上海拔最高、运距最远、最具挑战性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安全运行三年,成为又一条造福西藏各族人民的光明线、保障线、幸福线;内蒙古兴安盟崛起百万千瓦级风电大基地,构成了一幅壮阔的草原奇景,用草原的风助力乡村振兴;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日前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改革开放前,大山里的孩子在煤油灯下读书,“拉闸限电”也是很多地方的家常便饭,从45年前全国发电装机容量5712万千瓦,到2022年底达28.1亿千瓦,增长22.2倍,稳居世界第一位;从不足0.06千瓦到1.8千瓦,人均电力装机容量增长30倍。
如今,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成为世界第一水电装机大国、世界第一风电装机大国、世界第一光伏发电装机大国、世界第一在建核电装机大国,我国已经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全国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99.896%,名列世界前茅,其中特高压输电技术更是全球遥遥领先。
支撑电力行业实现飞跃的是电力体制机制改革的护航。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步向前的电力体制改革开启新征程、进入新阶段。2015年3月,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开启,加快推动我国电力交易市场化,各项改革试点工作迅速推进,市场体系建设蹄疾步稳。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电力系统清洁低碳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如今,我国电源结构明显改善。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4.04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9.9%。一个更加清洁、低碳、绿色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在加速建立。
电力工业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长的典型代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总量不断攀升,成为驱动全球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40万家,工业总体实力再上新台阶。201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总量首次突破20万亿元,2021年达37.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2.6%。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之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企业盈利结构改善,高端制造大幅增长,新兴产品增势迅猛,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工业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宏观政策,保障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企改革成效明显,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民营经济焕发活力;外资外贸保持增长;扶持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政策显效,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党中央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不断调整完善产业链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潜在风险冲击。我国已成为全球唯一制造业全产业链国家,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提升,为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可靠支撑。
拓展开放共赢的新境界
“从雅加达到万隆,时速350公里,高铁将行程从3小时缩短到40分钟;从郑和下西洋,到共建雅万高铁,中国是我们的老朋友”……一首名为《雅万之歌》的说唱歌曲在印度尼西亚网络上走红。雅万高铁今年10月份正式开通运营以来,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客流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雅万高铁是印尼,也是东南亚的第一条高铁。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雅万高铁全长142公里,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开放的方式更加创新、层次更加深远。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不仅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红利,也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促进了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近十年来中国相继提出一系列重大倡议和主张,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重要公共产品。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先后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中国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进博会、消博会、链博会等一系列国际展会,进一步密切了与国外政府、企业和机构的联系,推进合作走深走实。2023年,中国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发布了稳外资24条政策措施,在5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一系列扎实举措为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不断开辟新空间。开放的脚步向更广领域拓展。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批准设立首家外商独资证券公司,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也缩减到31项。一系列务实的开放举措、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着全球企业纷纷加码投资中国。
中国开放的脚步不断向更深处拓展。202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的新方案对外公布,新疆成为中国第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180多项自贸港政策文件落地生效。随着2025年底前启动全岛封关运作的倒计时临近,31个封关硬件项目主体工程也即将完工……从沿海、内陆到沿边地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加快形成。
中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在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不断开辟合作共赢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