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化屋村:践行民族团结大美故事

2023-12-08 09: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1年以来,这句话深深烙印在黔西各民族心间,成为掀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高潮、推动黔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在黔西的生动实践行动指南。

化屋村位于乌江源百里画廊鸭池河大峡谷东风湖北岸,原名化屋基,三面环水、背靠悬崖,意为“悬崖下的村寨”,素有“鸡鸣三县”之称。全村总面积8.2平方公里,居住着苗、彝、汉3个民族,辖3个村民组,共284户1133人,距黔西市政府所在地38公里,距新仁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三黄”产业 筑牢“民族情”

贵州黔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立足资源禀赋,紧紧围绕农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依托“联村党委”产业联盟发展平台,稳步推进黄粑、黄牛、黄姜“三黄”产业,建成2个黄粑加工厂,将小黄粑变成大产业,截止到目前,累计销售黄粑38万斤,产值近400万元,直接带动50人就近就业。与贵州黄牛集团合作,农户签订协议养殖本地小黄牛288头,合作社存栏黄牛272头,2022年实现利润87万元。充分利用乌江源百里画廊地理、气候等自然优势,村合作社常年种植黄姜100亩以上,产值100余万元,积极申请东西部协作资金460余万元建设黄姜冷库项目,延长销售期,提升黄姜利润空间,让化屋村各族群众兜里更鼓、“腰杆更粗”。

“两山”理念解码“新实践”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化屋村牢固树立“两山”理念,着力推进退耕还林工作,组织群众栽培经果林1400余亩,森林覆盖率超过60%。推进群众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建成污水处理池126座,258户村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建立了黔西市乌江干流及六冲河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工作站,按照“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整体推动”的护河方案,从机制上固定了护河常态化。化屋村获贵州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3年外国驻华使节“生态文明”大使圆桌对话活动在贵州举行,在化屋村,举行了2023世界环境日驻华使节贵州生态环保公益行动,20余位驻华大使、高级外交官还种下国际生态友谊林,生动地对外阐释“两山”理念在化屋的生动实践,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族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A级”旅游凝聚“团结心”

化屋依靠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带动市内A级景区(景点)发展全域旅游。积极争取各级各类项目资金,精心打造精品民宿19家,共有床位184个,发展农家乐33家,开办农家超市10个,2021年以来,化屋村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同年,还获得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化屋村沿着时代的指引,推进苗绣产业组织发展、生产经营、科研设计、要素保障“四体系”,推进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苗绣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立苗绣协会,预计带动3000余人就业的多彩贵州苗绣产业园落户黔西。培育“化屋苗绣”公共品牌,带动“文丽刺绣腊染”“一平书垌”等多个自主品牌发展,开发苗绣文创产品300余种,通过电商、网红带货等方式将苗绣销售到全国各地,将苗绣推向全国、全世界,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精品及社会影响力。

化屋这个昔日不通水电、不通路讯被悬崖峭壁阻隔的小山村,贫困发生率高达63.63%,也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在2022年达到2.5万元,用翻天覆地和蜕变形容化屋最为适宜。如今,这里各族群众共饮乌江水,亲如一家人,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幸福感、获得感满满,好日子越发甜美,好生活越过越红火。 (黔西市创建办 文/林永立 图/记者  郭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