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船舶有序通过三峡双线五级船闸(无人机照片)。截至11月25日,三峡船闸2023年过闸货运量超1.56亿吨,突破2022年全年货运量历史最高纪录。今年以来,三峡船闸共运行10210闸次,过船39463艘次,通过旅客16939人次。自2003年通航以来,三峡船闸已安全高效运行20年,累计过闸货运量19.96亿吨。
近年来,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主旋律,地处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万州区、奉节县、巫山县,湖北省宜昌市的秭归县、兴山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增值转化的实现路径,实践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双向互动,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三峡库区自然人文特色挖掘等为抓手,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逐渐形成一江碧水、满山红叶、诗画三峡、脐橙走廊、大国水利等品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12月2日,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三峡人家风景区,演艺人员在为游客进行民俗表演。宜昌5A级旅游景区三峡人家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它以“一肩挑两坝、一江携两溪”的独特地理位置,每年吸引着上百万游人。
近年来,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主旋律,地处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万州区、奉节县、巫山县,湖北省宜昌市的秭归县、兴山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增值转化的实现路径,实践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双向互动,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三峡库区自然人文特色挖掘等为抓手,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逐渐形成一江碧水、满山红叶、诗画三峡、脐橙走廊、大国水利等品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游客乘坐纯电游轮“长江三峡1”号通过葛洲坝三号船闸(12月1日摄)。近年来,湖北宜昌市“长江夜游”将城市景观、水电文化、三峡特色和夜间休闲深度融合,现已成为宜昌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近年来,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主旋律,地处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万州区、奉节县、巫山县,湖北省宜昌市的秭归县、兴山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增值转化的实现路径,实践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双向互动,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三峡库区自然人文特色挖掘等为抓手,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逐渐形成一江碧水、满山红叶、诗画三峡、脐橙走廊、大国水利等品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游客在重庆奉节县依斗门景区游览(11月29日摄)。近年来,奉节抓住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机遇,将历史文化资源发掘、活化起来,建设“诗香城市”,打造诗词文化品牌,千年“诗城”魅力彰显。
近年来,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主旋律,地处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万州区、奉节县、巫山县,湖北省宜昌市的秭归县、兴山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增值转化的实现路径,实践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双向互动,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三峡库区自然人文特色挖掘等为抓手,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逐渐形成一江碧水、满山红叶、诗画三峡、脐橙走廊、大国水利等品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