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2月3日长沙讯 夜色下的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声光璀璨。2日晚,第三届湖南汉式集体结婚大典在这里举行,灯火之下,喜乐高奏、钟磬齐鸣,在赞礼官带领下,身穿汉服的29对新人一一履行周礼婚制,“大汉婚典”的泱泱风范引来万众瞩目。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刘汇出席活动,并为新人证婚。
本次活动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指导,市委统战部支持,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委台办、市文旅广电局、市商务局、市总工会、市共青团、市妇联、中共天心区委员会、天心区人民政府、天心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天心区文旅体育局、天心区商务局、长沙市天心区五一商圈管理委员会承办,长沙舜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执行。
当晚的黄兴路步行街,梦幻璀璨。婚礼现场以气势宏伟的汉代图腾为背景,迎亲大道以红色地毯铺设左右两旁,热闹喜庆。
大婚礼服的纹样都源自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经典刺绣纹样,具有典型汉代风格,抽象浪漫、简洁大气,繁复的连枝纹理意寓和谐美满。
除新人婚服、婚礼布置外,婚礼所用的婚典道具也均以古礼准备,几案、铜盆、汉盘、葫芦杯等都系专门定制,完全按汉民族传统。
婚礼现场,中国商代大铙古乐团的演奏者们,身着汉代服饰,敲击着青铜大铙古乐器,奏响《迎宾曲》《竹枝词》《太平盛典》等古曲。乐曲大气磅礴、庄严肃穆,细腻委婉、古朴典雅,演出融歌、乐、舞、朗诵为一体,呈现出古典唯美的精彩画面。
“日吉良辰兮、风和日丽!鸾凤和鸣兮、珠联璧合!”在礼官的引领下,集体婚礼严格遵循史料,再现了醮子礼、传席礼、沃盥礼、祈福礼、同牢礼、合卺礼、解缨礼、结发礼、执手礼等九项流程。
本届大汉婚典的首礼是“醮子礼”,新郎父母正襟端坐,新郎向父母行拜礼,父亲赐酒,对新郎传达家训与期许,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承诺谨遵父亲训导,起杯落杯间,家风得以世代传承。
每一个礼节进行中,歌舞奏乐有机地融入其中,让新人们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贺词声中入喜堂,在“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词声中结束婚礼,意境悠远深长。
据悉,活动共吸引了100余对情侣夫妻踊跃报名,最终只有29对幸运新人入选。身着传统婚服,站在熙熙攘攘、喜庆辉煌的步行街上,这群新人们难掩兴奋。
“一敬酒,相依相伴,二敬酒,相敬如宾!三敬酒,相儒以沫!”“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合卺”指新婚夫妻共饮合欢酒。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从合卺礼、到结发礼、再到执手礼,每一个礼节都寓意深远,尤其是结发礼貌,当新郎新娘的头发各剪下一缕相互缠结放在锦盒,意味着两人永远连在一起,由此而成为结发夫妻时,不少新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我真正体会到了‘结发夫妻’的含义,这次汉代婚礼是我终生难忘的体验。”
整场婚典隆重庄严、华而不俗、喜而不闹,虽然每个细节都遵从汉代正婚礼细节,融入汉代音乐和舞蹈,高度还原汉代的婚礼盛典,但整个流程下来,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只有厚重和庄严。
参加婚礼的不只有本地人,还有不少新长沙人。来自台湾、现在湖南旺旺医院工作的饶之奇,得知有大汉婚典,携他的湘妹子陈清湘早早报了名。“感谢这次婚礼,让我们深深懂得,要相守夫妇之义、感念结发之恩,同时也想告诉大家,两岸不仅一家亲,两岸还是一家人。”
本届大汉婚典以“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文明风尚”为主题,旨在倡导文明婚俗,培育文明新风。
“这是一场以周礼婚制为蓝本,展现礼仪、礼服、礼乐之美的集体婚礼。”本次活动策划人杜雨珊介绍,婚礼不仅传播文明婚恋观,倡导新事新办,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致敬和传承,新人身穿的汉式婚服,履行的中华之礼,从氛围布置到婚典环节所用的各种道具,都有本有源,就连现场高奏的喜乐,也是来自于湖南宁乡炭河里出土的商代大饶古乐。“希望借由一场汉式的婚礼,让更多人感受传统的魅力,懂得婚姻的责任。”
“这场婚礼,既传承古礼,又赋予时代新意,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具体举措,非常值得提倡。”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表示。
长沙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已连续16年荣登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同时也是青年友好之城。自从去年6月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后,长沙相继印发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和建设规划,从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着力,以切口小、效果好的“小”政策,精准有效满足青年发展的“大”需求,致力打造青年心生向往、人生出彩的现代化新长沙。
本次活动选择在长沙最繁华的黄兴路步行街举行,传统与时尚交融,古典魅力与现代潮流的碰撞,彰显出长沙这种开放包容、活力四射的城市形象,让更多人感受到了青年友好之城的风华与魅力。
(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邹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