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邦:香港加入RCEP 将迎来重大发展契机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在11月22日举行的“2023大湾区论坛”上致辞时感谢东盟国家支持香港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 。

梁建邦:香港加入RCEP 将迎来重大发展契机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12-01 18: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12月1日电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在11月22日举行的“2023大湾区论坛”上致辞时感谢东盟国家支持香港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 。笔者在问答环节上发言,指出RCEP将会大幅度改变区内的营商和经济环境,以及区内外的地缘政治局势,为企业、人民和政治格局带来重大机遇。

截至2022年1月,RCEP的成员国涵盖东盟10国、中国内地、韩国、澳洲和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自由贸易协议,分别占全球生产总值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RCEP的框架下,预料成员国会取消彼此之间90%的进口关税,并在电子商务、通关程序和知识产权等方面订立共同准则,致力降低贸易成本和消除贸易壁垒,以促进区内的经贸活动。

RCEP 将会对接“一带一路”的六大经济走廊,当中包括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范围涵盖中东欧、中西亚、东南亚和非洲。这项对接将会产生庞大的协同效应,有利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内和区域经济增长,促进政策、基建、贸易、金融以及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RCEP协议实施初期难免遇到一些阻滞, 毕竟区内各国在文化、文明和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和分歧,但随着签约成员加深互联互通,西方针对中国的所谓“去风险化”鼓噪可以休矣,世界将变得更加包容和多元化,抵御狭隘的零和博弈思维。

RCEP 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中产人口,预计到2027年,区内的中产消费者人数将增至12亿。中国、日本、韩国、澳洲和新西兰等多元文化构成的巨大市场,为开创高质、新颖和先进的商品与服务提供了具大商机,领域涵盖电子商务、金融科技、财富管理、保险、医疗保健、旅游、休闲娱乐、酒店等一系列的专业服务。

十多年来,中国出产再生能源的规模和增长,一直是世界之最,近年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领先地位也得以进一步扩大。此外,自从与特斯拉展开合作以来,中国已跃身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市场,单在2022年就生产和出售了680万辆电动车,美国的80万辆相形见绌。RCEP各国纷纷提倡“绿色革命”,开创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和生活新时代。“绿色革命”渐渐于香港、粤港澳大湾区和RCEP的社会经济系统扎根,创造许多绿色和跨地域商机。

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估计,2010年至2050年间,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构成的七个活跃经济体,将会占比亚洲生产总值的91%和全球生总值增长的53%,缔造一个以亚洲为核心的世纪。除印度以外,以上所有国家都是 RCEP的成员。

在北京的斡旋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达成历史性和解,如今中东地区正向中国和其他RCEP经济体靠拢。中国在RCEP的核心地位将有助于RCEP与金砖五国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产生协同效应。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根廷、阿尔及利亚、玻利维亚、印度尼西亚、埃及、埃塞俄比亚、古巴、刚果民主共和国、科摩罗、加蓬、哈萨克斯坦等40多个国家均已表示有兴趣加入金砖国家组织。同样,伊朗最近加入上海合作组织,而白俄罗斯也会在明年加入成为正式会员。土耳其、阿富汗和蒙古等多个国家表示有意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正式会员,届时它将涵盖全球超过4成的总人口。一系列的加盟和对接将扩大RCEP互联互通的能力。

RCEP国家的经贸活动遍及全球,将有助中国中央银行推行人民币数字化,让数字人民币成为一个具成本效益的商贸工具,方便成员国与中国﹙包括香港特区﹚进行跨境双边贸易结算和电子商务。预料数字人民币将会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逐渐普及,成为对冲美元霸权的工具。

RCEP 的合作基础将有助东盟和中国达成一套南海行为守则、化解亚太地区的争端。有了这套守则,美国就没有名目兜售“自由航行权”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台湾虽然不是RCEP成员,但它与RCEP成员之间有密切的商贸和投资关系。在去年,台湾对RCEP 成员国的出口量占其出口总额的55.4%。

台湾最大的出口伙伴为中国大陆(25.3%)、东盟(16.9%)、美国(15.7%)、香港(13.5%)、日本(7%)和韩国(4.6%)。

目前有多达200万台湾居民在中国大陆定居和就业,台湾年轻人纷纷涌入大陆寻找工作或商机。台湾每年约有400万人前往大陆旅游。越来越多台湾的导演和演员与大陆合作开拍电视剧和电影。RCEP 开拓的市场空间和互联互通机制也将有助于两岸实现和平统 一。

商界以及其他持份者要为香港加入RCEP做好准备,以应对其催生的地缘政治变局和把握随之而来的巨大商机。

作者是独立的中国问题专家,曾任香港特区社会福利署署长及香港驻多国首席官方代表。英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香港版》评论版面。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