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29日电(记者 周兰序) 11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2023中国(深圳)金融科技大会上指出,真实交易案例说明,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进行跨境支付,交易成本可以降低至少50%。
穆长春指出,和现行跨境支付体系相比,货币桥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基于各地支付系统的互联,大幅缩短了支付链路。“现有体系中需要经过一或多家代理行,支付链路长、费用高,而在货币桥中,商业银行可在无损合规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交易效率,还能有效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根据货币桥真实交易的经验,交易成本可以降低至少50%。”
据了解,2021年2月,央行数研所在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的指导下,与香港金管局、泰国央行、阿联酋央行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主要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
穆长春介绍,人民银行在2020年提出,央行数字货币跨境安排应遵守“无损”、“合规”、“互通”三大原则,这三个原则已由国际清算银行提议成为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的基本原则。
其中,无损原则是指,央行数字货币应当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健康发展和金融的稳定,一国的数字货币不应该损害其他央行的货币主权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此外,通过货币当局合作,把不受监管的跨境支付活动纳入监管。
他指出,为实现无损原则,货币桥项目在技术架构上采用了区块链/分布式账本(DLT),把节点部署在各个央行/货币当局/商业银行,各自管理自己的节点,代码对所有参与的中央银行/货币当局完全可见,可审计,可测试,并且在中央银行/货币当局参与方之间开源。而且,所有敏感数据如交易记录、用户证书都被保存在参与方各自的节点,并通过区块链隐私管理机制实现保护。这样就从技术上解决了互信和隐私保护的问题。同时,在目前的治理架构下,所有重要决定都需要各创始成员一致投票同意才能通过,从治理层面保证了各方的货币主权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