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四十载 肯尼亚杂技教练的“中国情”

四十年前,年仅13岁的马迪尔斯(Mathias Kavita)启程前往中国。没想到,这次旅程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跨越四十载 肯尼亚杂技教练的“中国情”

来源: 中国日报
2023-11-28 18: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内罗毕11月28日电 (记者谢松信 OTIATO OPALI)四十年前,年仅13岁的马迪尔斯(Mathias Kavita)启程前往中国。没想到,这次旅程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马迪尔斯来自肯尼亚海边的蒙巴萨,他和其他23名少年在内罗毕中国驻肯使馆观看了一部关于杂技的电影,此前他对杂技一无所知。当时马迪尔斯是肯尼亚一名崭露头角的体操运动员,刚刚获得一场全国比赛的冠军。

“去中国之前,我们参加了一些培训,观看了几部在中国拍摄的杂技影片,”他在位于内罗毕老城的办公室回忆道。

马迪尔斯的办公室里布满了杂技道具,有一些是从中国进口的。墙上挂满了他之前表演杂技的照片、剪报和演出的海报。他的办公室位于内罗毕杂技艺术剧院,这座建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它比肯尼亚独立还早十年。马迪尔斯正在和一家名叫杂技信托的机构合作培养年轻的杂技人才。

“在中国大使馆里我平生第一次看到杂技表演,电影里中国小演员的表演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说道。“这更让我想去中国看看,学习更多东西。”

今天,马迪尔斯已经成为肯尼亚顶尖的杂技教练,他培养了一千多名学生,并带他们环球巡演。

“在中国受到的训练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它使我成为一名国际杂技表演家和教练,”他说道。

这一切都始于1983年。那一年,马迪尔斯听说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正和肯尼亚政府一道选拔当地儿童去中国接受杂技训练。按照协议,这些儿童学成后将返回肯尼亚,参加政府在各地组织的演出并推广杂技艺术。

马迪尔斯没出过国,去中国的机会对他而言非常难得。经过几轮选拔,他从200来名报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进入最终的24人名单,来到中国,迈开了他成为肯尼亚著名杂技艺术家漫长征程的第一步。40年后,马迪尔斯将他在中国学到的杂技动作和非洲文化相融合,重新定义了当地的杂技。

今年时值中肯建交60周年,马迪尔斯的经历成为了两国深厚友谊和交流的一个有力缩影。在肯尼亚,很少有人知晓这段历史。

那年,当这群肯尼亚学生抵达广州的时候,他们无法掩饰自己的兴奋和赞叹。马迪尔斯的记忆中,尽管那时候广州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但这座城市之大仍然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他当时去过的最大城市。

当时,他最喜欢的是广州城市生活和乡村气息融合一体的感觉,他最感震惊的是大街小巷无所不在的自行车。当时自行车还是广州市民的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我们一到广州杂技艺术团,就受到热烈欢迎,现场还有欢迎我们的标语,”他说道。

广州天气比较热,很适合肯尼亚学生。广州杂技团是中国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杂技团之一,肯尼亚学生们抵达伊始就感觉到自己来对了地方。

由于年龄还小,马迪尔斯具有学习语言的优势,他们不到三个月就掌握了中文,很快就能在学校用中文交流。考虑到他们是外国人,杂技团专门给他们配备了一名教师教他们中文和中国文化,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生活。

“除了中文老师,我们还有一名翻译帮我们交流,其它的中国学员和教师也和我们打成一片,帮我们提高中文,我们中文学得很快,” 马迪尔斯说道。

肯尼亚学生们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杂技,训练对他们来说并非总是一帆风顺。马迪尔斯说“妈妈来了”是他首选学会的第一句中文。因为在他们刚到中国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必须忍受疼痛,接受与中国同学一样的基本功训练,把他们的身体练得像中国同学一样柔韧。

中国教练要求很严,但不乏善解人意。每当肯尼亚学生抱怨训练太苦或者想家时,教练会告诉他们“妈妈来了”,让这些小学生们觉得不久就会回国和家人团聚。

“广州的教练对我们严厉又认真,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挑战我们的身体极限。慢慢地,那些原本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动作我们自然而然就能完成了。学校为了培训我们投入了大量心血,在中国的两年时间里学校为我们安排了16位杂技教师,”马迪尔斯说。

马迪尔斯对其中的一位老师至今记忆犹新,训练时他非常严厉,课后他常常会请马迪尔斯去他家里做客,并和他的孩子们一起玩。这也帮助马迪尔斯适应了在异国他乡的生活。

教练们的汗水和努力使得肯尼亚学生们在两年内掌握了杂技技能,并进行了毕业演出。

除了杂技,肯尼亚学生们也学习数学、英文、地理、文学、艺术和中文。马迪尔斯最喜欢的一本书叫《Say it in Chinese》(用中文说),他走到哪里都带着它。

最令马迪尔斯难忘的是他们在广州友谊剧院的毕业演出,那场演出的观众有广州的使节、政府官员以及中外学生。马迪尔斯至今还把他的毕业证书珍藏在一个皮夹里,放在他的办公室。

“我们在中国受训时,老师们鼓励我们在表演杂技时要保留非洲风格,表演时要把我们所学到的技艺与非洲风格相融合。这一点我们非常感激,”他说道。

1985年这批肯尼亚学生回到肯尼亚后,当地的杂技演员开始模仿他们在中国学到的特技,包括跳圈、家具上倒立、滑冰以及舞狮等。

这批肯尼亚学生回国后组建了肯尼亚国家杂技团。他们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并经常在莫伊总统的活动中表演。1989年,马迪尔斯离开了杂技团,加盟到了蒙巴萨一家艺术团,开始了他的教练生涯。不过由于当时肯尼亚教杂技的公立学校很少,条件也很有限,他曾希望他返回肯尼亚以后,肯尼亚政府能建一所像广州杂技团这样的学校,但这个愿望至今未能实现。

“我想回到广州杂技艺术团,看看他们取得了哪些进步,见见我们当年的老师,就如何在肯尼亚从事杂技去和他们取取经。我也想进一步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使肯尼亚杂技上一个台阶,”他说道。马迪尔斯1985年返回肯尼亚后再也没去过广州。

中国日报记者联系了广州杂技艺术团,获知当年教肯尼亚学生的老师中仅有一人健在,不过由于年龄太大,老人已经记不太清40年前的情况,记者无法对他进行有效的采访。

通过将中国杂技和非洲文化的融合,马迪尔斯的演出受到国际关注,他的演出队多次受邀在非洲和欧洲演出。

如今,周一到周五早上七点钟,他的学生来到内罗毕杂技艺术剧院,在马迪尔斯的指导下排练独轮车抛球,叠罗汉、翻跟斗等各种杂技动作。马迪尔斯强调技术、连贯、力量、平衡和柔韧性的结合。他在训练中总是充满乐趣,确保团队关系融洽,团结一心。

摩西·奥体诺(Moses Otieno)今年27岁,是马迪尔斯的一名学生,他和六名肯尼亚杂技演员刚刚在河北完成了为期四个月的巡演回到肯尼亚。他很羡慕在中国杂技能得到很多资源支持,杂技演员也能有大量时间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他希望更多非洲人熟悉中国的杂技艺术,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成为专业的杂技演员,并向世界展现中非交融的独特表演。

布莱森·万达宝瓦·万吉尔瓦(Bryson Wandabwa Wangilwa)今年才19岁,从小就在内罗毕杂技艺术剧院接受训练。马迪尔斯的鼓励让他走上了杂技这条道路。他去年加入马迪尔斯的训练后觉得自己的纪律性、职业精神以及表演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马迪尔斯教我舞狮,他还鼓励我将非洲和中国的文化融入到杂技动作之中,”他说。

“我的教练们以杂技赚钱养家,付孩子的学费,这也使我受到鼓舞。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杂技演员,不过在此之前我希望能有机会深造,如果有机会去中国再好不过了。”

马迪尔斯认为,肯尼亚和中国应该进一步深化在杂技方面的合作,使现在的年轻杂技爱好者能够像他年轻时一样,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我相信杂技和其它职业一样,需要专业的培训。如今许多肯尼亚年轻人没有工作,接受专业的杂技训练可以为他们找到一条出路。”

马迪尔斯打算回到中国学习如何去运营杂技艺术学校,并希望得到政府或民间的资助成立这样一所学校。他说,肯尼亚很多年轻人羡慕从事杂技的人,但他们没有条件去获得专业的训练,走上杂技职业道路,只能在马路路口或集市上进行一些即兴表演,获得微薄的收入。

他认为,在肯尼亚以及整个非洲,受过专业训练的杂技演员报酬都很不错。他周末训练小学生,也给个人、学校或各类组织提供私人培训指导。

马迪尔斯的另一位学生艾瑞克·穆索奥卡(Eric Musyoka)也认为杂技演员只要受过专业训练,就很容易过上体面的生活。

“杂技在肯尼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无业的年轻人尤其如此。如果他们能通过杂技谋生,就不会去从事违法的勾当。对我来说,杂技改变了我的一生。我不仅去过肯尼亚很多地方演出过,还到过很多国家。最近我刚刚从西班牙回来,”他说道。

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记者邱铨林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韩鹤】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