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现场交流会在京召开

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现场交流会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11-23 21: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崔佳) 11月22日至23日,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主办的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现场交流会在京召开。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潘岳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有力抓手,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旅游促"三交"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促进交融导向,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为着眼点,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坚持打破壁垒限制,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合理分布和市场联动发展。坚持物质精神并重,赋予旅游产业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坚持创新方式载体,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媒体,推出各族群众喜闻乐见且可持续的载体平台。

会议要求,坚持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发挥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深入实施骨干培训行动、讲解词导游词规范行动、展陈提升行动、研学资源挖掘行动、标准赋能行动、试点示范行动,推动民族地区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推动计划落地落实。要抓好政策支撑,发挥对口支援机制作用,坚持科学规划,在年度任务安排中加大对计划的倾斜力度。要搞好示范引领,有力推进考古文旅,注重挖掘文物资源中蕴含的铸牢价值,统筹文物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增强旅游活动文化内涵和文化品质;打造体现"融合性"的文艺精品和文创产品,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魅力与活力。要深化宣传推广,在旅游宣传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曾博伟在发言中表示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相较于其他方式,旅游在促进"三交"方面有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过去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不同民族"三交"的主要载体和渠道是货物贸易。相对于货物贸易因商品带来的间接接触,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接触更有利于彼此沟通和了解。

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吴世雄表示云南将旅游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旅游各方面。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刘洪认为在特色鲜明的民族地区,"始于颜值"的游客们被甘孜州的雪山、高原、峡谷、森林、冰川、大江大河等自然奇观所吸引,在旅游中自然而然的互动,随之而来是对彼此更真实的理解。但是,"终于才华"才应该是目的,让各民族游客对康巴文化、红色文化、茶马文化、汉藏羌彝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浓郁民风民俗深入了解,深挖文化内涵,让旅游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各民族团结交融的纽带。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