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8日,由接力出版社主办的“《响堂》的戏,周锐的戏,成长的戏——儿童小说《响堂》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于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期间成功举办。
该书作者、儿童文学作家周锐,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会长张锦江,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秦文君,儿童文学作家、《文学报》主编陆梅,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原《少年文艺》杂志执行主编谢倩霓,儿童文学作家、少儿媒体资深编辑、记者、阅读推广人王轶美,儿童文学作家慈琪,儿童文学作家、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线上)等出席研讨会。
《响堂》是一部烙印着民族精魂与戏曲文化的儿童小说,展现了丰富的京剧文化知识。书中情节富有奇思妙想,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洒脱有趣,机智诙谐,插画富有童趣,为小读者打造了“好玩又易懂”的奇妙京剧世界。作品用精巧的故事线将一场场“大戏”串联起来,以戏台下的八口缸为线索,着重描写井家三代人的京剧梦。书中人物在通向戏曲殿堂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磨砺与历练,亦是推动京剧艺术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扬的关键力量。为从理论批评、创作研究和阅读需求等方面对周锐新作进行解读和介绍,接力出版社特举办此次发布会,通过嘉宾们精彩纷呈的发言,让读者从多角度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白冰表示:周锐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也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早年,他将《水浒》《三国》等古典名著以新颖的、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带孩子们走进经典,理解经典,让经典陪伴童年。今天,他又把中国的京剧元素融入《响堂》等京剧题材的儿童小说,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儿童小说当中得以呈现,让孩子承继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让他的小说有了新的疆土,让我们的孩子开拓了新的阅读视野,让他的儿童小说有了特色和特殊的意义。
他的京戏小说采用“白描”手法,将评书、民间俗语、谚语、北京方言等民间文化熔于一炉,庄谐并重,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展现出儿童文学语言的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为少年儿童读者塑造了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戏曲世界。
张锦江表示:读儿童小说《响堂》,我有如下几点感想。
其一,作者写小说的心态是自由心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其二,作者语言的随意性、口语化适合孩子阅读,常常又娴熟地运用“插科打诨”,搞些幽默、可笑的戏曲人物逗一下。其三,在情节推进中随时插入京剧小故事,让小读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戏曲知识。其四,《响堂》中,这八口缸搭成的戏台是这本小说的戏眼,所有情节、细节都是由此而生发。
陆梅表示:《响堂》中的故事好玩又有趣,可以从头笑到尾,京剧知识以悄无声息、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故事中。
秦文君表示:《响堂》聚焦国粹,是一部很中国化的小说。这部小说写作是有难度的,它要求作者要对时代有了解、对戏剧要有了解,还要对当时的生活场景有充分的调查等等。
谢倩霓表示:这部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故事叙述的技巧上,特别是一开始关于《响堂》的描述和传说,关于八口缸的描述和想象,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前面的氛围营造和伏笔都做得特别好,包括三代人对响堂的接近,故事的曲折性,尤其是写到井望江想去接近响堂所做的努力。
王轶美表示:京剧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京剧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需要每个人都来尽一份力的。《响堂》的故事是幽默的、开心的,所以孩子们就喜欢,所以我也期望能看到周锐继续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传统文化作品。
慈琪表示:《响堂》是一部不紧不慢的说书人讲故事般的作品,不管你是否熟悉这个故事里出现的传统剧目,是否了解京剧的行规,都能坐下来听一听,而且一听就能听进去,跟着讲故事的节奏往下走。《响堂》里有很多倒霉的人,一辈子想在响堂唱戏却没唱成的戏痴,他们没有卖惨,都在很努力地活着,兴致勃勃地排戏,用戏剧来对抗荒诞和强硬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