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区创新“五社联动”机制,形成了一批特色社区,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效明显,被四川省民政厅确定为第一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创特色”工程项目实施单位,开展幸福和睦型、自治互助型、慈善友邻型、多元共治型、人文生态型、智慧科技型六类特色社区创建,深化社区治理成效。
坚持党建引领,高位谋划强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区-镇(街道)-社区三级工作专班,统筹规划落实“创特色”工作;落实领导主体责任制,各实施单位由党总支书记主抓主管,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落实,压实主体责任,形成区委区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镇(街道)和社区落实、社会力量参与的联动格局。二是强化整体规划。制定了《成都市双流区2023年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创特色”工程实施方案》和《双流区2023年省级城乡社区治理特色创优工作资金管理办法》,强化资金整合,区民生微项目专项资金配套113万元,整合区委社治委激励资金26万元、社区保障资金105万元,为创建工作注入强劲动力;强化路径规划,聚焦创建主题,根据社区区位环境、资源禀赋、居住人群、历史人文、产业集聚等特色,指导各社区形成实施方案,为工作开展绘制“路线图”。三是强化推进落实。制定《成都市双流区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创特色”工作指引》,确保创建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建立联席会议、督查督导、培训提升机制,定期跟进各社区工作推进情况,推进项目落地见效。
突出四新四有,创新治理展特色。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城乡社区治理政策要求,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探索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新场景,推动实现硬件上有改观、软件上有提升、服务上有亮点、场景上有呈现。以可持续、本土化、场景化为导向,一是凸显治理模式的本土性。立足过渡型社区“城乡融合发展”特点,把文旅发展、乡村振兴与治理融合,凸显发展属性;立足多民族文化、商瞿文化、航空文化、农耕文化等凝聚价值内核,凸显文化属性。二是凸显治理机制的持续性。以“空间换资源”“空间换服务”等方式打造“小牧马”研学基地、小区活动空间、0.5平米公益格子铺等服务品牌,通过“公益+市场”“公益+低偿”实现服务提供的可持续;大力发展社区基金,并建立了集体经济反哺社区基金、公益集市、慈善超市等持续造血机制,实现治理资金的可持续。三是凸显社区场景的丰富性。把传统社区空间向融生活、文化、服务、消费于一体的场景延伸,打造“石榴树桌”居民调解区角、“最炫民族风”VR 体验馆、“楠柳慈善好街”、社区产品屋、“云华航空站”“小牧马”农耕研学基地等多样化社区场景。
深化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显成效。在“三社联动”的基础上,聚焦要素培育、机制创新和技术支撑,深化“五社联动”,切实回应居民的急难愁盼。一是五社要素有增长。通过选、培、育、用等步骤,发掘居民贤达300余人,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70余支。“创特色”社区新建立社区微基金1支,筹款近10万元,推动7支社区微基金、专项基金规范化、常态化运营。二是联动机制有落实。依据本社区情况,“创特色”社区搭建了“区域化”党建、乡村振兴联盟等统筹机制,建立场地换服务、社区合伙人等参与机制和家庭积分兑换激励机制,推动社区治理可持续。三是技术支撑有更新。开发智慧小程序,整合社区各类地理、人才、组织、信息、慈善、资金、空间等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高效完成需求与服务的对接。四是居民需求有回应。通过五社联动、多元参与,小区闲置公共空间得到了美化升级,创业就业、民族融合、文娱发展等居民需求得到了有效解决,并加快“互联网+”技术应用,使居民参与平台更加多元便捷、便民服务更加高效贴切,切实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