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旗公安局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鲜明工作导向,以“六防五控四推进”强基工程为指引,立足“派出所主防”工作职责,深化警务机制改革,依托“情指行”警务模式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
草原牧区特色“警务室” 构筑牧民平安符
鄂温克族自治旗辖区面积1.9万平方公里,下辖4个镇、5个苏木、1个民族乡,人口14.1万人,年接警量4000余起,全旗11个派出所中牧区所占比64%。局党委着眼牧区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的地域特点,积极探索警务改革,坚持警务前移,今年以来成立10个警务室、6个警务站,达到“每所一特色警务室”的全覆盖标准,融合社区民警、嘎查工作人员、义警队伍等群防群治力量,牧区社会基层治理得到进一步延伸。将两辆集服务群众、治安巡防为一体的移动警务篷车投放到人流密集的赛马场夜市和草原音乐节等治安重点场所,进一步筑牢治安防控网络。
“哪里有矛盾,移动警务篷车就到哪里。”今年夏天,移动警务篷车驻扎在锡尼河西苏木巡逻值守,民警依托篷车解决牧民纠纷3起,为牧民找回丢失羊群2批次,解决急难事10余件。
“每年8月份是牧民最繁忙的时候,遇到恶劣天气,牛羊走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因为手机无信号,经常错过了最佳报警时机,今年看到警务棚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安心打草了。” 牧民嘎日玛高兴地说。
为优化鄂温克旗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辖区治安稳定,鄂温克旗公安局党委创新智慧警务,在保护区内建立首个“合营”生态警务室,围绕“打、防、管、控、服”五个维度开展大数据生态警务,实现对辖区治安管理、交通管理、生态保护、侦查打击全覆盖,为辉河湿地全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构筑起一道严密防线,形成治安防范、生态保护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目前,合营警务室配备警务人员2人、辉河保护区义警6人。成立以来,共处理简易交通事故6起,纠正交通违法行为40余起,依托警务室调解牧民纠纷4起,向保护区内游客开展法治宣传60人次,向相关执法部门提供涉生态保护案件线索2起。
红花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为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水源地,向海拉尔中心城区、鄂温克旗巴彦托海镇居民年平均供水2000多万立方米。随着水源地资源种类增多,非法捕捞等危害水源地违法行为大幅增加,红花尔基“水电分公司警务室”应运而生。“为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和周边治安安全,夏季高峰期公安民警和义警人员经常24小时在水库库区开展巡逻防控。”红花尔基派出所所长韩东志介绍,5月至今,依托警务室收缴非法捕捞工具8套,劝返垂钓人员40余次,切实保障库区周边水源安全。
警务室和警务站投入使用以来,先后服务辖区群众800余人次,有效发挥警力“屯兵点”、便民服务、治安巡控、接警处警、化解矛盾、法治宣传等功能作用,实现走出去“找事”、沉下去“听音”、融进去“服务”,补齐了偏远牧区治安防控薄弱短板。
警民共建同心圆 “平安义警”助力基层治理
为更好构建公安机关主导、基层群众自治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鄂温克旗公安局强化“党建引领+社区警务+群防群治”工作模式,组建了企业义警、校园义警、社区义警、反诈义警、护林义警等20支、379人的“平安义警”队伍,制作义警马甲、袖标、义警旗帜,培育义警力量达到派出所警力的1.2倍,为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义警,配合公安机关巡防护林是我们的职责,更能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快乐。”鄂温克旗林草局职工兼护林义警队员包长山说道。据了解,林草局有40名职工纳入护林义警队伍,巡防中主动配合环食药侦大队民警为群众发放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手册、以案说法,提高群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森林防火意识。半年来,公安民警与护林义警共同救助国家“三有”野生动物西伯利亚狍1只、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猎隼1只、大鵟2只,共同守卫了鄂温克旗森林生态环境。
在鄂温克旗巴镇中心路段,一座宝蓝色警务站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一条醒目的反诈宣传标语在宣传屏上24小时滚动播放。南街派出所是巴镇唯一的城镇派出所,管辖面积534平方公里、人口2.8万人,警务站打造“街头反诈+综合为民服务”的警务模式,内设警务装备、便民服务平台,随时为群众提供查询、办理身份证等服务。南街派出所与辖区85名反诈义警依托警务站开展反诈预防、指导群众安装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工作,将小小警务站打造成为服务群众、保护群众“钱袋子”的又一阵地。
据悉,全旗义警配合公安机关走上街头、走进牧区,共同开展反盗窃、防溺水、防火灾、拒酒驾、拒赌毒等安全防范宣传,发放包括反诈宣传册等各类宣传单1000余份,参加护校工作100余次,走访牧点15个,配合化解矛盾纠纷24起。 (供稿:鄂温克旗公安局 董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