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过去几十年来,亚太地区在人类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环境退化、气候变化,以及持续存在的社会经济差距等因素仍令该地区数百万人民的生活不稳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近发布报告指出,各国应调整经济发展方针,纳入人类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考量。报告建议,应确保经济增长与应对气候变化路径一致;经济政策要以人为本,让人民有更多选择和安全保障;要最大限度发挥国内市场潜力,加强对外竞争力。
过去几十年来,亚太地区在人类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引领全球。15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其中仅中国就有7.7亿人脱贫,这组数据令人瞩目。这一进展使许多人得以享有更高的收入、更完善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
但是,环境退化、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流失以及持续存在的社会经济差距也让这些进展举步维艰。亚太地区仍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过着不稳定的生活,深陷不平等之中,许多国家在人类发展方面的进展几近停滞。
当下,亚太地区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实现经济的加速增长,又要在经济增长同时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这意味着决策者要做出有分量且大胆的决定,转向新的增长路径。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当全球化的新格局与激烈的人口和技术变革相结合,对既定的增长和创造就业动能产生巨大阻力时,变革迫在眉睫。
如何重新调整增长战略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4年区域人类发展报告——创造我们的未来:亚太地区人类发展新方向》 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该报告指出,各国在重新调整经济发展方针时,应纳入人类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考量,并提出了三项核心建议。
首先,确保经济增长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一致。科学证明,我们不能对立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亚太地区的碳排放量从1990年占全球总量的23%增至2022年的48%,这反映出亚太地区对碳密集型产业的依赖。我们迫切需要向碳中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模式转型。中国可以利用其在可再生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和绿色发展方面的专业知识推动这一转型,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再次置于核心位置。亚太地区“正确的增长方式”必须考虑生物多样性,遵守《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的倡议,以应对经济增长发展道路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严重破坏。
其次,经济增长政策需要以人为本,让人民有更多选择和安全保障。亚太地区需要解决持续存在的结构性排斥问题——有8亿妇女被排除在劳动力之外,13亿人没有正式工作,靠打零工为生。各国必须将提供优质教育与医疗服务列入优先事项,推动社会保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增进粮食与能源安全,确保所有人的生活福祉得到改善。
报告指出,这些举措将帮助人类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以此建立更强的韧性。我们注意到,结构性排斥已经严重损害了亚太地区人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生计机会和权利。如果把重点专注于推动妇女平等上,到2025年,亚太地区的年GDP将增加4.5万亿美元,而将残障人士纳入正式就业则可将GDP提高1%-7%。
最后,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内市场潜力,加强对外竞争力。亚太地区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仍然可行,但考虑到当前的不利因素,需更加注重为快速增长的国际市场中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并建立竞争力,以在价值链收入和就业中占据更大份额。中国经验表明,投资未来劳动力的技能提升与创新始终具有重要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地区《2024年区域人类发展报告》指出,若加快这一投资进程,到2030年,这些投资可以为创造1.98万亿美元的GDP增量。国内市场一体化与地方市场专业化也能在国内市场产生更多红利。
在亚太地区,我们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在上述建议的落实上——换句话说,要让变革发生。将这些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需要主动和有远见的领导力,快速适应和重新分配资源以支持新的政策和项目;同时,广泛倾听群众意见以建立共识;还要利用包括财政工具在内的一切可行方法,激励必要的调整或制定新政策。
我们相信,亚太地区能够再次引领新趋势,在人类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基于人类发展需求的经济增长将成为亚太地区未来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造福今世后代的进步动力。
本文英文版标题为 "Rethinking growth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责编 | 宋平 栾瑞英
编辑 | 张钊
实习生旦增卓玛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