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西部(重庆)科学城 重庆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国日报网11月11日电 (记者 许聃)11月11日,“陆海之约”全国网络媒体重庆行——西部陆海新通道主题传播(重庆站)活动深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实地探访对外合作交流中心、金凤实验室、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探寻西部(重庆)科学城作为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引擎如何有力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打造优势产业 走出“渝货出海”之路
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部署。
在外形酷似“指纹”的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便能快速了解这座城的精髓。
该中心占地面积约26.6亩,总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内含展厅、发布厅、会议室、观景台等功能区域,是西部(重庆)科学城对外展示与交流的新窗口。
今年3月,重庆市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工作推进大会召开。紧随其后,西部(重庆)科学城对标对表,出台了《重庆高新区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年)》。该方案提出,到2027年,通道网络和物流体系更加完备,要素集散效益凸显,经济和产业发展与通道建设深度融合。
除通过西永综保区壮大通道和物流能级外,培育优势产业,加速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科”“产”“城”的秘诀。而这些都在展厅中得以完整呈现
做实优势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成“底牌”
有了特色产业,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才有了“底牌”。对西部(重庆)科学城来说,生物医药产业正是做实优势产业的王牌。
青山环抱下的金凤实验室建筑群 重庆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来到位于凤栖湖畔的金凤实验室,5栋金红色的建筑,在蓝天白云下耀眼醒目。视线所及,环湖4.8公里休闲漫步道,错落有致的彩色森林,飞跃湖面的水上栈桥跃然于前。
作为重庆实验室“新样板”、国家实验室“生力军”,自2022年6月揭牌以来,金凤实验室以“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为核心任务,加快科研平台建设。
今年5月14日,金凤实验室举行2022—2023年度科技成果发布会,现场发布7项科技创新成果,涵盖免疫病理基础研究、数字病理设备、病理人工智能诊断、高能级科研平台等方面,多项成果为全国首创。
重庆金凤实验室展厅讲解人蔡佳林介绍,未来金凤实验室将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改革的举措推动各项工作,吸纳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开展原始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形成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创新成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力争早日建成重要的生命健康创新策源地。
攻坚优势产业 引育人才解决“卡脖子”难题
西部陆海新通道历经六年发展,要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内陆开放高地,更好地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链接东盟、融入全球,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 中国日报网 许聃 摄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蹄疾步稳的背后,西部(重庆)科学城始终扮演着重要“推动者”角色——无论是构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提升通道规则制度标准“软联通”水平,还是在人才引进上的先行先试。
2022年,西部(重庆)科学城推进实施在渝高校与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机制改革试点。该创新机制试点通过高校提供事业单位周转编制、新型研发机构提供事业平台、政府提供专项人才政策支持方式,为共引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创新团队提供强力支撑。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是在重庆市人民政府指导下,由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共同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重庆市属事业单位。研究院由院士专家领军,相关领域杰出学者亲自挂帅,组建超两百人的高水平科研队伍。
记者了解到,研究院在“卡脖子”的基础软件方向、自主创新的工业软件方向、面向重大战略需求的应用软件方向等均已取得重大突破,已建成3个中心、15个实验室、4个院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成立4家科技企业。在研原创科技成果30余项,已公开发布近20项,主持或参与横纵向项目50余项,申请知识产权150余项,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