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张手稿见证物理课两周年,张朝阳称搜狐的名字是在餐巾纸上想出来的

千张手稿见证物理课两周年,张朝阳称搜狐的名字是在餐巾纸上想出来的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11-07 11: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5日,恰逢《张朝阳的物理课》两周年,知乎上一个热榜话题引发热议,“张朝阳讲课两年了,为什么他总建议每个人都去学点物理?普通人能掌握的最顶级的物理知识是什么?能用来做什么?”

“一切存在皆合理,这就是物理学的意义。”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就像张朝阳一直说的一句话一样,“研算我们存在的世界,获得本质的恍然大悟。”

当天,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再次开启了一场线下物理课,现场推演了“氢原子能量本征态”相关的物理知识,回顾直播物理课的初衷,并与现场观众互动,分享自己科普物理的经验与感受。他鼓励更多人开直播或做短视频,“伴随着直播时代、网红时代,短视频时代,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开讲物理两年:从“纸板”到直播 热爱与硬核不减

张朝阳现场回忆,萌生开物理课,是源于三年前一条关于“飞船对接国际空间站”的新闻,当时只做了心算的他,在后来攀登“岗什卡雪山”休息的间隙,再度聊起了这个话题,于是就有了在海拔五千多米,用纸壳推导公式的历史时刻,也成了《张朝阳物理课》的独家记忆。

“实在没纸,(把)登山时装衣服的纸箱拆下来一块。”张朝阳展示了自己当时计算的纸板,“回头看,这块纸板非常有意义。它也体现出了《张朝阳的物理课》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演算、推导。”

两年来,《张朝阳的物理课》持续出圈,受到全网关注。180多期直播课,20节线下课,在线时长超过17670分钟,1000多张手稿,2本同名科普著作……截至目前,《张朝阳的物理课》已形成直播、回放、短视频、文字、书籍的立体式传播,“两年时间,大家目睹了一个IP诞生,我成了‘物理网红’。”张朝阳自嘲。

从2021年11月开启第一节物理直播课,课程先后推导了牛顿运动定律、量子力学、热力学定律、天体物理、狭义相对论、电动力学、流体力学与分析力学的基础知识。内容循序渐进,由表象入手,运用基本的物理概念,“研算”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

多位科学界专家对物理课的专业性予以肯定和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段文晖评价道:“摒弃传统物理教科书的模式,围绕精心挑选的物理问题展开研算了分析,体现了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富有启发性。”

此外,《张朝阳的物理课》还凭借热点话题和硬核科普讲解屡上热搜。“计算月球远离地球的速度”“探讨《流浪地球》引力弹弓的真实存在”“建议《流浪地球3》加入拉格朗日点”……以科学的角度深度解读宇宙,既有“满屏公式”的硬核推导,也有“星空宇宙”的浪漫叙事。

餐巾纸上计算: 时刻保持思考 推崇“研究式学习”

课程现场,有学生对张朝阳在餐巾纸上进行物理推导的原因十分好奇。

 

张朝阳解释,他是一个一有想法就要写下来的人,创业初期他经常在麦当劳喝咖啡与别人聊天,那里有大量的餐巾纸提供,想法就写在了餐巾纸上,很多的产品设计都诞生在这上面,“刚回国创业的时候,包括当时的爱特信的名字,包括搜狐的名字都是在餐巾纸上想出来的。”后来,在餐巾纸上写手稿就成了他的一个习惯。

除了时刻保持思考,不断计算推导,《张朝阳的物理课》所推崇的“研究式学习”同样为物理学习提供了新路径。在两周年线下课上,有学生提到,“《张朝阳的物理课》对我来说更是一种陪伴式学习,我从2021年就开始听,除了物理专业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锻炼。”

这种学习方法并非被动、单一地接收传统教材上的理论和公式,而是从好奇心和热点问题入手,一步步推导,直至把它从头至尾理清弄懂。

用一半时间来看书阅读,再用20%的时间思考,用30%的时间来推导演算。这是张朝阳近几年重新研究学习物理最大的心得体会,“这种‘研究式学习’的效率非常高,可以用很多碎片化时间做研究,边研究边讲。即便你现在不是很专业,采用‘研究式学习’不到两三年,相信你也能够完全听懂我们今天的内容。”

长达三个小时的直播,张朝阳之所以完全没有准备讲稿,是因为“理解了这些知识,再经过自己的推导和研究,理解了也就记住了。”他鼓励大家要多动手推导,要多自言自语,要跟别人讲出来,“这种互动式学习效率高,这样理解得更深刻,做题时轻车熟路。”

如何长期坚持:做有意义的事 热爱并形成一种习惯

每周五、周日中午12时开播,两年来“张朝阳的物理课”甚少缺席。“找到做这件事的意义,形成一种习惯。”这是张朝阳分享的经验。

而这堂课获得的关注,也远远超出张朝阳预期的。他认为除了兴趣和热爱,“伴随着直播时代、网红时代,短视频时代,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张朝阳称会将直播继续下去,要解决更多的物理问题,“希望每堂课都有关新的东西,或者学到新的东西”。此外,他鼓励更多网友来搜狐视频开直播或做短视频,多互动,“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将知识分享给他人,最后你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短视频时代,人们对于深度知识内容的渴望却从来没有消退。很多人虽然对物理课停留在‘不明觉厉’印象,但依然每周准时守在直播间。”有网友评论,“大家都没有忘记过‘仰望星空’,这背后是普通大众对高精尖知识的渴求。”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