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举行

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举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11-06 11: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6日电 11月5日至6日,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汉学家高度评价了大会对于沟通中外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作用。

本届世界汉学大会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来自40多个国家的170余位汉学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齐聚一堂,围绕"理解中国:互通的过去与共建的未来"展开学术对话和交流。

适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本届大会聚焦学术交流、知识共享、人才培养等领域,持续推动汉学研究和多元文化交流,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研究和文化交融,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静炜,苏州市副市长查颖冬,匈牙利罗兰大学副校长郝清新,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副校长萨比娜·哈卢普卡-瑞塞塔尔,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副主席杨慧林出席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主席杜鹏主持开幕式。

林尚立在致辞中表示,自2007年创办以来,世界汉学大会已发展成为促进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的交流窗口,成为传统汉学研究和现当代中国研究的学术平台,成为世界与中国相互理解、相互阐释和相互启发的联结纽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坚持扎根中国、胸怀天下、融通中外,积极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相知相融。学校苏州校区依托国际学院、中法学院、丝路学院以及智慧治理学院,积极打造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的"新引擎",努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人大智慧、人大方案、人大力量。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以本届大会为契机,在差异中求共识、在包容中促和谐、在合作中谋发展,携手共建世界汉学研究新高地,共谱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

静炜在致辞中表示,本届世界汉学大会以"互通的过去与共建的未来"为主题,有力诠释了汉学研究全球参与、成果共享的深刻内涵。作为专业公益教育机构,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长期致力于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支持青年汉学家成长和国际汉学研究。今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将继续与中国人民大学通力合作,推动世界汉学大会成为兼收并蓄的对话平台、互联互通的成长平台、融通中外的学术共同体平台,充分发挥汉学家在促进文明交流、文明包容、文明进步方面的关键作用,助力世界汉学研究人才辈出、成果迭出,为增进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弘扬不同文明共同价值,推进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合共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届大会举行9组主旨演讲,采取对谈形式呈现中外专家学者对中国与世界、过去与未来的理性思考。

11月5日上午,大会举行4组主旨演讲。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主持第一组主旨演讲,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霍尔斯·巴斯康姆讲座教授倪豪士从朱熹对《论语》的注释出发,分享了不同语境下对中国经典著作的相应理解;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吴洋以诠释中国经典著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价值为切入点作出了回应。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辉主持第二组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宫志翀以"多元文明共存与全球文明发展"为题,探讨了推动礼乐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当今世界的意义与价值;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罗伯特·恰德通过梳理礼学发展的历史脉络,阐释了礼学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陈剑澜主持第三组主旨演讲,诺维萨德大学副校长萨比娜·哈卢普卡-瑞塞塔尔以塞尔维亚为例探讨了推动中国本土学术与其他国家汉学研究合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欧洲科学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张隆溪从中塞两国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领域合作的良好基础及重要意义出发回应了上述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朱浒主持第四组主旨演讲,哈佛大学东方语言文明系教授、亚洲中心主任罗柏松以"哈佛大学汉学历史及其与亚洲的互动"为题,详细介绍了哈佛大学汉学研究发展情况,并分享了关于世界汉学发展趋势的思考;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以梳理哈佛大学汉学学术史将为中国本土学术发展带来新的启发作为回应。

11月6日下午,大会还将举行5组主旨演讲,中外专家学者将就"西方能从'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学到什么?""知止与和合:全球文明的未来期望""司徒班钦·却吉迥乃(1699-1774):中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清代苏州文人与江户文人的学术交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研究及其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启示"等话题进行对话交流。

大会还设有5个平行论坛,中外专家学者围绕"汉学与中外文化对话""汉学与中国典籍译介""海外汉学与本土学术""多元视域的中国道路""汉学与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大会闭幕式将在苏州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届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出席,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陈默主持,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参加。

会场里,中外专家学者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出发,分享真知灼见,共话汉学发展。

"我希望更多的中国青年学者能去欧洲看看,回国后为中欧文化交流搭建桥梁。同时,也希望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青年学者能来到中国试着了解这里正在发生什么,与世界分享他们对中国的理解。"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教授钟鸣旦说,"这才是我们所寻求的共享未来。"

耶鲁大学神学院教授司马懿认为,"汉学家用本国语言对本国人解释中国,这在某种程度上比中国学者的作用更大。这意味着中国的思想和理念在其他国家得到了有效传播。当前,世界各地的汉学发展正处于转型期,需要通过全世界汉学家的共同努力,激发汉学研究的新活力。"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安乐哲提出,"了解中国是当今时代一个紧迫的问题。文明对话让我们把关注点移向价值和文化,这能够促进我们开展更广泛、更有效的交流。"

在汉学家们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中,前瞻观点层出不穷,学术探讨妙语连珠,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责任编辑:胡晓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