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拨动绥江手工艺传承,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3-10-31 16:21
2023-10-31 16: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自发的手工作坊式状态,其技艺传承从来都很难用规矩约束。尽管古时有“造办处”作为大型官办的宫廷工艺管理机构,但对于匠人们来说,对技艺的热爱和虔诚的工匠精神才是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核心。传统手工艺如何适应时代?怎样赋能社会发展?又该如何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尺度、融入当代生活?这些问题,绥江县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回答。

近年来,绥江县坚持保护传承并重、优势特色并举,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潜力,将“指尖技艺”发展为“指尖经济”的同时,也把绥江“指尖文化”深入人心。

开创“订单式培训项目”,振兴传统手工艺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手工艺蕴含了人类最原始的创造力,它是在地文化和乡土生活的影射,根植于每段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当中。对于长久以来形成的深厚彝族和苗族文化资源,绥江县全力保护、合理利用、积极传承并科学发展文化资源。

2020年5月,在政府与依文·中国手工坊的共同推动下,绥江县云绣娘手工坊正式成立。2022 年,绥江县华峰农业综合开发服务有限公司与依文众承手工坊文化(北京)有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共同规划并实施打造“云南省绥江县手工艺产业订单式培训项目”,创新“企业+订单+绣娘”发展模式,通过系统性的教授“手工艺产业标准化教学”“产品设计思路与方法”和“手工艺品实操训练”等课程,使学员掌握基础缝纫、服配制作、刺绣针法等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后续订单产品的制作。

对于传承千年、绚丽多姿的绥江刺绣和绥江手艺人来说,能够将世代相传的“指尖技艺”结合当代设计语言,把在地文化转译成大家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产品和手工艺商品,由此产生的是一种更深刻的文化自豪。诚如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所说:“苗绣产业的发展不仅能解决绣娘就业,服务乡村振兴大局,更是对刺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手工艺+文创,让非遗走入日常

截至目前,依文中国手工坊已为当地“云绣娘”手工坊的700余名绣娘完成了七期精准订单式培训,开发文创产品30余款,让传统手工艺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创新。并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引入市场渠道等方式,形成完整产业闭环,推动传统手工艺长期持续发展。

培训学员向春树表示,培训期间,不仅学到了针法、裁剪、缝纫等技能,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姐妹,看到了大家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尊重和敬畏,感触很多,感悟很深,希望这些融入现代元素的手工艺产品能受到大家的喜爱。

绣娘和手艺人通过日常接触到的刺绣技艺和手工艺订单,更能在工作生活和学习实践中产生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进而自觉推动手工艺文化和非遗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也是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未来,依文集团将继续助力绥江“指尖产业”发展,打造更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搭建东方手工艺文化市场化平台,将东方的特色手工艺及文化传承者与全球品牌和消费者链接,助力绥江刺绣能够更快走向国际化市场,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