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学院:持续推进创造性劳动课程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3-10-31 11:59
2023-10-31 11: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1年,浙江科技学院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创新创业学院结合学校人才培养要求,贯彻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面向学生开设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生产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与实践A》,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等。2022年,该课程及其教学 团队分别获得浙江省劳动教育课程和浙江省劳动教育教学团队;2023年省级劳动教育教学团队成员袁惠祥老师获“浙教工匠”称号。此外,创新创业学院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创业基础》、《电子电工实训》等课程,打造“创-劳-思-专”有机融合的课程育人模式。其中,《创业基础》课程已获批为校级劳动教育课程。

1.个性化劳动创意作品,让劳动教育有温度

《劳动教育与实践A》课程先后开设了“个性化饰品设计制作”、“劳动工具小制作”、“数字化智造劳动体验”等劳动实践项目。其中,王志坚老师开设的“个性化饰品设计制作”,学生通过制胶模(自行设计创意饰品,如铜花生)、注蜡模(为饰品做模型)、种蜡树(组装饰品)、制石膏模、烧结、浇铸、铸件后处理等一系列实践环节,制作出个性化饰品(如图1所示),完成“创意设计+劳动实践个性化饰品的实物劳动成果”教学设计过程,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工程实践能力等。

图1 铜花生及其他个性化饰品

2.“五链”融合,让劳动教育有高度和深度

创新创业学院非常重视产教融合,助力区域区域经济发展。如姜文彪院长主持的“基于智能+医疗器械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采用“五链”融合暨课程链、实践链、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有机融合(如图2所示),面向医疗检测设备产业群,与产业龙头企业共建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企业培训、工程实习、毕业设计在内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生在企业完成设计、研发、组装等实践环节培养,提升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建设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劳动课堂。该项目已荣获2022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提名案例。

  3.助农共富,让劳动教育有广度

创新创业学院开设的《创业基础》课程中,授课教师孙方红组织27名学生到企业社会实践,以安吉白茶、竹林鸡等特色产品为电商直播带货对象,助力安吉县乡村振兴和助农共富。通过这种模式将乡村振兴、劳动实践、专业知识等与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合,让学生结合专业及特长,做到“真题真做、转变观念、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将青春谱写在乡村振兴、助农共富的乡间田野中。

近年来,创新创业学院先后获得省级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示范性创业学院、省级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荣誉,为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奠定基础。未来,创新创业学院将继续持续深化创造性劳动课程,将“创-劳-思-专”有机融合,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基础。并将进一步深化劳动观念、创新劳动思维方式、革新劳动实践模式,真正实现理念引导与行动落实相结合,让学生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体验产品制造全生命周期和劳动创造价值的成就感,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五育融合发展的目标。(刘季)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