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0月23日电 在2023年10月21日上午召开的健康中国研究网络(以下简称“研究网络”)共同发起人会议暨医防融合论坛上,《“创新医防融合,共筑健康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共识》在国内首次组织多部门、多领域专家,就“创新医防融合,共筑健康中国”唱响合音。《共识》是由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清华大学智库中心作为主要牵头单位,收集整理了“研究网络”中公共卫生、法学、公共管理、社会学、临床医学、健康传播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力量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的实践经验,总结健康中国建设成效,擘画新时代医防融合创新路径。
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健康中国研究网络召集人梁万年指出,新时代新使命,医防融合是建立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基本路径,是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实现医防融合,要求串联起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卫生健康服务链条,实现全寿命周期管理,打破服务体系分割、脱节的局面,提升服务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加快推进这项工作并建立完善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对改善服务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和质量,降低健康维护成本,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卫生健康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共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从国家政策导向出发,界定了医防融合的内涵、意义、目标、理念,并从体系建设、制度保障、技术赋能、宣传引导等多方面阐述了医防融合的路径和模式,发出了医防融合的“强音”。健康中国的路是走出来、干出来的,医防融合工作需要广泛的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立足《共识》,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中国梦还需各界各方多关注、同努力。
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创始院长陈冯富珍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充分肯定“研究网络”各位共同发起人就健康中国研究领域重点议题开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赞扬“研究网络”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建议将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作为医防融合创新的试点项目重点推进。
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副院长程峰汇报了“研究网络”成立以来的工作进展。过去一年,全体共同发起人不懈努力,紧紧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健康中国理论构建、政策评估与实践总结、传播中国卫生健康方案与健康知识普及,发挥智囊作用建言献策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涉及的领域广、热点多、专业性强,成绩可圈可点。
与会专家指出,“研究网络”的工作与国家卫生健康领域重点工作同频共振。“研究网络”紧盯健康中国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核心业务,今后将继续努力朝多学科跨界交流平台迈进,凝聚人心与智慧,助力深化医改,更多地参与跨学科交流合作,共同解决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堵点、痛点和难点的问题,推动健康中国每一步走实、走出成效。
会议由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清华大学智库中心联合主办,健康中国研究网络秘书处承办,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和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协办。
创新医防融合 共筑健康中国
——2023年健康中国研究网络专家共识13条
1.创新医防融合是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以促进治疗和预防服务的有效协同为抓手,实现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全链条服务的有机衔接,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
2.创新医防融合能够打破服务体系分割、脱节的局面,改善整体运行效率和质量,降低健康维护成本,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卫生健康服务。
3.创新医防融合应在体系上实现医防体系的有机协同;在治理上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与工作机制;在要素上推进人员通、资源通、信息通。
4.转变医防融合理念,从单向的干预或治疗向综合式的健康管理转变,从供方决策向需方共同参与式决策转变,从短暂的医患关系向连续长期的责任制医民关系转变。
5.推动多元主体共治,构建“政府-社会-个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坚持党对医防融合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政府部门牵头负责、社会力量以及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6.推进供给体系整合,将医院院内和院外服务相结合、个体和群体服务相结合、诊断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
7.建立统筹协调制度,发挥“高位推动”作用,加强管理部门、医疗与疾控机构协同,形成统一的议事、决策、治理制度。
8.创新考核评价制度,制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对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与居民健康水平进行考核评价。
9.完善筹资支付制度,建立医防融合多渠道筹资机制,改革资金支付方式,由区域医联体统筹管理使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10.优化薪酬绩效制度,收入分配向开展医防融合服务的医务人员倾斜,将绩效工资、职称评审、岗位聘用与医防融合服务数量与质量密切挂钩。
11.改革人才培养使用制度,将大健康理念融入医学教育、继续教育全过程。通过组建家庭医生团队等方式,实现机构之间、体系之间医务人员流动与互通。
12.加快医防融合智慧赋能,建立健康数据共享调度机制和智慧化预警机制,利用智能化健康监测设备和健康管理设施,提升服务效能。
13.加强医防融合宣传引导,及时宣传医防融合工作的进展成效,发布一批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