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用好“凉资源” 发展“避暑经济”

开阳县:用好“凉资源” 发展“避暑经济”

来源: 开阳频道
2023-10-11 18: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日前笔者从开阳相关部门获悉,今年以来,开阳县充分禀赋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度假需求,用好“凉资源”发展“避暑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抓产业优势发挥,强化旅游品牌打造

充分发挥富硒、生态、康养、极限运动等产业优势,注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商体旅创新融合发展,将露营、研学、户外运动等“潮流”相结合,不断丰富旅游的内涵和载体,持续实施“旅游+”“+旅游”战略助力旅游经济发展。

打造旅游品牌。突出“爽爽贵阳·硒养开阳”旅游品牌,成功打造了水东硒洲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十里画廊为重点,以玉水金盆为核心,串通南江大峡谷、紫江地缝、香火岩、水东乡舍、云中君滑翔伞基地等旅游景点、“南江花谷”农旅融合景点。催生了一批以水东乡舍、玉水金盆大地艺术谷、白马峪温泉、猴耳天坑、云中君滑翔伞基地、云山茶海、南江花谷、水东农耕文化体验园、明德广场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形成了以乡村旅游、赏花打卡、富硒美食、避暑度假、极限运动、非遗体验、教育研学等为特点的旅游产业业态。

完善旅游设施。依托十里画廊观景台而建设星悦田园度假酒店,集餐饮住宿、温泉养身、娱乐休闲、健康管理等功能于一体,满足中高端消费人群的需求。星悦田园成功入选全省80家精品度假民宿,并持续位列田园风光类观景民宿前三名。酒店人气爆棚,周末住宿几乎全满,目前,共接待游客20000余人。

抓资源整合利用,强化游客需求满足

丰富活动载体,用好“凉资源”,精制“文化宴”,多方发力催热“避暑经济”,抢占旅游市场,有效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发展避暑经济,助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利用优质资源,强化产品供给。开阳县境内植被丰茂,环境清幽,山水交错,空气清新,夏季平均气温23℃、森林覆盖率达57.25%等清凉优势,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和避暑凉都。利用凉爽的气候、特色美食和自然风光等优势,及时推出避暑纳凉项目,发展民宿产业,推出了漂流、滑翔伞、荡秋千等丰富多彩的消暑娱乐项目。

加大宣传营销,扩大市场影响。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并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天南海北的客人。吸引游客靠的是资源禀赋,而想要留住游客,更需要“苦练内功”,以高质量旅游产品引人,用高品质服务留人。持续开展旅游业市场整治,游客的需求在哪里,旅游的服务就跟到哪里。与过去传统的“门票经济”“观光经济”不同,开阳十里画廊景区免费对外开放,发展正在加速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变,提高开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抓市场主体培育,强化旅游景点整治

立足景区、酒店发展环境及招商项目落地需求,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开展旅游专项整治,营造良好旅游环境,增强游客体验感。

壮大市场主体,强化旅游政策支撑。围绕景区景点、酒店民宿、旅游商品企业,建立上规上限重点企业培育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纾困解难政策,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第三产业发展资金,助推企业做大做强,优化市场主体质量和结构;大力推广水东乡舍“622”模式“百千万”计划,盘活农村闲置房屋资源,打造乡村民宿范本。培育扩容旅游个体户、积极引进优强企业、扶持壮大旅游业七类主体,实现旅游业主体纵向升级、横向扩容,形成各层级旅游市场主体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创新发展思路,推动旅游产品升级。瞄准露营游、短途游、研学游等新风口,围绕文旅消费核心要素,推动将各类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助力避暑度假、农旅观光、山地运动等旅游服务产业发展,成功创建开阳水东硒州省级旅游度假区、贵州省体育旅游示范县。目前,全县有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

抓旅游景点融合,强化“避暑经济”发展

整合农、林、文、旅等资源,加快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清凉山水带火“避暑经济”。南江大峡谷以发育典型喀斯特地貌、景色秀丽成为省内知名的避暑佳地,曾在2014年首届贵州十佳漂流景区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游客推荐十佳漂流景区”,2016年被评选为游客最喜欢的贵州五佳漂流景区之一。目前,该景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资源,以“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为发展方向,打造独具魅力的漂流、攀岩、CS野战、丛林探险等旅游项目。

民宿产业带火“避暑经济”。结合地域、生态、农业优势,探索建立“8+1+N”民宿产业发展管理体系,即房主可以获得纯收入的80%;村集体经济获得纯收入的10%作为协调服务等管理费;同时,建立游客奖励评价机制,按照评分三个等级,将收入的3%—5%用于激励奖励,不断提升民宿品质。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