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者面对面”第七场:畅谈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施工图

“两岸学者面对面”第七场:畅谈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施工图

来源:中国日报 2023-09-26 20: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9月26日电 2023年9月26日下午,由厦门大学和中华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两岸学者面对面”系列活动第七场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举办。本次活动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承办,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汪毅夫教授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黄清贤教授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施工图”为主题展开对谈。

出席本场活动的嘉宾有:中华文化学院科研部处长刘英凤、科研部干部葛小青、华侨大学海丝研究院副院长朱光兴。厦门大学嘉宾有:副校长史大林、台湾研究院党委书记郭锦星、副院长张文生、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张宝蓉、台湾研究院两岸所所长唐桦,以及近百位两岸专家学者、两岸学子出席本场活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党委书记郭锦星主持本场活动。

厦门大学副校长 史大林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党委书记 郭锦星
中华文化学院科研部处长 刘英凤

厦门大学副校长史大林对各位来宾表示了欢迎和感谢之情,并介绍了厦门大学在涉台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两岸学术交流方面的窗口作用。中华文化学院刘英凤处长分析了两岸学术交流的现实需求,介绍了“两岸学者面对面”系列学术活动的历程及影响,指出传播中华文化、团结两岸同胞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本场“两岸学者面对面”由张文生教授主持,汪毅夫教授与黄清贤教授,深度畅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汪毅夫教授强调,《意见》是一份高情商,高智商的文件,凝聚着丰富的经验、智慧和情感,犹如一份具备很强操作性的施工图。黄清贤教授清晰论述了两岸融合发展理论的变迁与实践过程,点明《意见》为两岸同胞提供了共同的发展机会,为未来的两岸关系发展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 汪毅夫

对谈中,汪毅夫教授以科举制度切入,深度回顾闽台历史发展渊源,论证了闽台人民血缘相近、情缘深厚,拥有着共同的文化根脉和记忆纽带。特别是针对《意见》中提到“发挥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的纽带作用”,汪毅夫教授认为这不仅有助于维护闽台文化传统,促进两岸人民情感联系,更是为两岸和平发展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持。黄清贤教授从闽台经济、社会、文化等议题深谈两岸区域合作的现状,期盼未来能够配合台湾同胞的实际需要,让闽台同胞“亲上加亲”,进一步集聚闽台要素资源,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黄清贤

两位学者特别强调,《意见》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明智的决策,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意义重大。汪毅夫教授提到,闽台之间如同亲兄弟一般相互扶持,《意见》向台湾同胞提供的是毫无保留的、全方位的发展机遇,用闽南话说是“兄弟人相分赚吃”。黄清贤谈到,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不仅福建全域的示范,更是对大陆全域的推广以及对国际范围的启示。两位学者共同表示,期待两岸同胞凝结得更加团结,推进两岸融合交流示范区建设做得好越来越好。

在新冠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之后,两岸学界迫切恢复已中断三年之久的正常学术交流。在此背景下,厦门大学和中华文化学院共同发起和打造“两岸学者面对面”这一两岸学术交流的新品牌,旨在通过两岸知名学者之间的深度对话,鲜活地呈现两岸同文同种、根叶相连的文化亲缘,不断唤起两岸民众休戚与共的生活体验,为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应有的学术贡献!

【责任编辑:马芮<Ma rui>】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