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村史馆,了解乡土中国(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来源:人民日报
2023-09-20 06: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各具特色、乡土味浓的村史馆,是人们了解乡土中国的一扇扇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扎实推进村史馆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传承乡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的有效载体,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

从驴鞍子、旧箩筐、石碾盘的“荒秃岭”旧光景,到丰收的苹果满山坡、挑上农业现代化的“金扁担”,走进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村史馆,实物丰富、图文并茂,记录父老乡亲的奋斗足迹。“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驻村干部刘玉说:“从奋斗史中汲取力量,乡亲们干劲更足。”

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的山东省临沭县朱村,坐落着山东省首个村级档案馆。看到清代“地丁银”税票,翻阅村里的老账本,村民李广如感慨:“现在种地不用交税,还有补贴哩!是党的好政策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小麦丰产奖状、脱贫增收账册等,精心保存的乡村档案,见证了朱村的创业历程。

乡村是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明底蕴。

上海市金山区杨家村村史馆里,摆放着9本家谱,这是村干部和党员志愿者挨家挨户“寻祖”一年的成果。“家谱修订过程中,村民之间的情感纽带进一步牢固,开展基层治理有了更好的基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春花收获满满。“大家都是写在一本家谱上的,生产生活中有点小摩擦,都不要太计较。”村民黄婉娟说。

重庆市丰都县陶家坪村素有崇文重教传统,村里建起了“书香村史馆”,挖掘梳理、集中展陈近百年来教育兴学、造福桑梓的十余位乡贤事迹,激发村民学习热情。“勤耕重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用好村史馆这个载体,传承好耕读文明,让乡亲们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丰都县委宣传部部长殷洪江说。

紧扣乡村实际、着眼群众需求,村史馆建设既重活态传承,也在创新拓展。

河南省获嘉县后渔池村,村史馆里不光陈列着脚踏木板织布机,还请来年过七旬的纺线好手韩青英“收徒传艺”,5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老粗布手艺重焕光彩。四川省南江县金碑村盛产南江大叶茶和高山富硒茶,村史馆以茶文化为主题,专门设置了品茶区,将其打造为推介金碑村的窗口。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下保村的农耕文化展示馆开设体验区,让游客感受土地翻耕、育苗插秧、收割入仓的全过程,农文旅融合带来了人气和商机,下保村一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

小小村史馆,见证着乡土文化的生生不息、繁荣兴盛,舒展着新时代生机无限的乡村文明画卷。

(本报记者原韬雄、毕京津参与采写)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