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5G通信的射频关键技术解决毫米波传播距离短难题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3-08-30 16:00
2023-08-30 16: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G通信即是第五代通信技术,这是通信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5G通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和人之间通信,而是在此技术上拓展到人与物的通信、物与物的通信,并由此推出车联网、智能家居、企业管理、工业控制、移动医疗等物联网+通信的多样化、智能化业务。这势必会大幅增加对通信速率、数据承载量的性能要求,能够有效实现海量数据信息的同步处理及传送。无线射频技术是通信网络实现数据信息传递的核心技术,但以往低频段的频谱(3GHz以下)目前已经非常拥挤,无法适应5G通信的需要。毫米波频段因带宽资源丰富,正逐步成为宽带卫星通信、5G乃至未来6G移动通信发展的“黄金频段”。但毫米波的无线传输距离短,是制约其应用的短板。而集成相控阵则是解决毫米波无线通信传播距离受限的关键技术之一。

传统的毫米波相控阵通常基于化合物半导体芯片加以实现,由于制作成本高昂, 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范围。6年前,时任深圳市销邦锋度(Supoin Findo)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的帮柱先生通过持续科技攻关,积极探索基于高密度混压PCB工艺的大规模集成相控阵解决方案。2020年,在担任深圳市顶誉智能(DYscan Technology)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以来,通过持续攻关,帮柱先生突破了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器件固有瓶颈,成功研制出Ka频段毫米波CMOS相控阵芯片,具有超高集成度、超低成本等特点。

用相控阵可延长毫米波传输距离

毫米波,一般指频率在30GHz到300GHz这段范围内的无线电频谱,跟传统的移动通信无线频谱相比,频率要高得多。毫米波的波长在1毫米到10毫米之间,这也是“毫米波”名称的由来。

“毫米波的带宽非常宽,这相当于在高速公路的车道被拓宽了好几倍,所以能承载的信息传输量更大。但毫米波的一大瓶颈就是波长短,更容易被大气、水吸收,也容易被建筑物遮挡,所以传播距离短。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是决定毫米波能否用于5G以及卫星通信的关键点之一。”帮柱介绍,为破解这个难题,他带领科研团队从两个技术方向攻坚克难。

大规模的相控阵便是解决毫米波无线传播距离受限的核心关键技术。相控阵是一个电磁波接收发射系统,电磁波的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其天线单元也就越小,在同样的面积下就可以容纳更多的天线。天线一多,密密麻麻地排成一个方阵,就组成了天线阵列。

帮柱解释:“一般来说,电波是呈球面状传播的,所以信号传输能量相对分散。而使用相控阵,可以让信号沿着某个方向集中传播,将能量集中在相对统一的方向上,从而延长传播距离,就像手电筒一样对准目标精确覆盖,传输距离就可以从几米、几十米,延长至3万公里甚至更远,能用于移动通信以及更远距离的卫星移动通信。”

同时科研团队还努力尝试解决信号辐射遮挡问题,“例如,可以部署多个分布式的毫米波相控阵基站前端,这样在任意位置,都至少会有一个毫米波基站前端能与用户手机连接,既解决了传输距离的问题,又解决了信号遮挡问题,同时能够实现大流量传输。”帮柱说。

5G通信正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无线电波的传输特性看,频率越高传播的距离就越短,频率越低传播范围就越广,建网的成本就越小。帮柱通过重耕低频段资源用于5G公众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能够降低基站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还将拓宽5G网络的覆盖范围,为5G应用落地提供更多“良田”。(郭颂理)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