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访贵州文化 感受文旅融合魅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讨会学术观摩侧记

在文景交融的修文县中国阳明文化园,专家学者详细深入了解阳明先生生平事迹、“龙场悟道”历史及王学思想体系。“中国阳明文化园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对阳明文化进行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贵州文化的根和魂。

实地探访贵州文化 感受文旅融合魅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讨会学术观摩侧记

来源:天眼新闻    2023-08-30 16:26
来源: 天眼新闻
2023-08-30 16: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png

  秋风送爽,秋色斑斓。

8月29日上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讨会学术观摩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分赴贵阳市修文县中国阳明文化园,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古镇及西秀区鲍屯村、本寨村,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村,领略贵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1693304260330752.jpg

这些对“黔学”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的专家学者,实地探访和审视贵州历史文化,碰撞出思想火花,为我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保护传承文化活起来

作为“王学圣地”,贵州的阳明文化尤为耀眼。我省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阳明文化,受到专家学者频频点赞。

1693285582180.png

在文景交融的修文县中国阳明文化园,专家学者详细深入了解阳明先生生平事迹、“龙场悟道”历史及王学思想体系。

“中国阳明文化园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对阳明文化进行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贵州文化的根和魂。今后将践行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精神,知行合一推动‘黔学’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汤涛说。

虽然已是多次造访,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谢孝明仍收获丰富,他说:“阳明文化是中国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贵州文化和‘黔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阳明文化发扬光大,建设贵州文化高地,提升贵州文化软实力。”

1691131207822616.png

  西秀区云山屯堡。

创新发展旅游火起来

安顺屯堡是明朝卫所制度的产物,有“明代历史活化石”之称,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如何让屯堡文化历久弥新,助推旅游产业化?在平坝区天龙古镇及西秀区鲍屯村、本寨村观摩的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1693296660340298.jpg

“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非物质方面,屯堡文化真的是独一无二。”游览完天龙古镇,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周学鹰说,深挖屯堡文化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深入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对屯堡文化的认识并保护好屯堡建筑,让屯堡“出圈”。

一进鲍屯村,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伟兵便奔稻田间的水碾房而去。

1693296942815679.jpg

“的确是标志性建筑,不愧能获得‘亚太遗产保护最高卓越奖’。”杨伟兵称赞:“水碾房直观看上去简单,实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其背后是有着‘袖珍都江堰’之美誉的明代水利工程,完全符合‘节能、低碳、环保’的理念。”

在本寨村,错落有致的石板房,铺设精巧的石板街,厚重的历史感,让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毛佩琦流连忘返。

1693297246253878.jpg

“屯堡文化不只属于屯堡人,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我们要保护好这份文化遗产,让其在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毛佩琦认为,在设计屯堡文化课题时,应该考虑具体细微课题与宏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才能推动屯堡文化创新发展。

1693302321326.jpg

  文旅融合群众富起来

在惠水县好花红村,枫香染技艺、中华布依第一堂屋等令专家学者眼前一亮。该村布依族群众占总人口的95%,是典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1693302322364.jpg

“好花红村的传承保护做得很好,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布依族的文化变迁,很多东西都值得研究。”贵阳学院地方文化研究所所长周国茂说。

借船出海,借梯登高。近年来,该村在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前提下,聚焦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集生态、宜居、宜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

1693302857888220.jpg

“该村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在传承和创造方面做得特别好,古色古香的布依族风格建筑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除此之外,利用文化发展旅游经济,群众吃上‘旅游饭’。”吉首大学教授罗康隆说。

如今,惠水县以“好花红”民族文化为重点,深挖文化内涵,推动旅游、研学、文化体验、采摘农业、度假休闲等联动发展,群众在文旅融合中得到实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聂娜 谌思宇 陈杨 向莹 杜延卿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陈玉祥 吴一凡

三审 庞博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