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8月21日电 7月22日,第九届梨树黑土地论坛在吉林省梨树县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交流了关于全球黑土地利用与保护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定要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土地,指腐殖质含量很高的土壤,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类型之一,素有“一两土二两油”的美誉。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四大黑土地分布区,分别位于北美密西西比平原,东欧乌克兰平原,南美潘帕斯平原,以及我国东北平原地区。
本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地由于长时间的精耕细作,加之农户在耕地焚烧废弃秸秆,黑土地出现土层变浅、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保护黑土地迫在眉睫。
自2008年起,位于吉林省的梨树县利用全比例秸秆覆盖还田的免耕技术,开始了当地的黑土地科学利用和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梨树全县耕地面积393.8万亩,常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亿斤以上阶段性水平,是吉林省乃至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一定要深入总结梨树模式,向更大的面积去推广”
“梨树模式”是农业科技人员为实现黑土地科学利用和保护而研发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整套机械化保护性工作技术体系,目前已在东北黑土地范围得到大面积推广,被众多农户所采用。
基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和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梨树模式可以分为四种形式:秸秆覆盖免耕、条带旋耕、覆盖垄作免耕、高留茬垄侧栽培,针对当地黑土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通过最适合当地情况的方式利用和保护黑土地。梨树模式的实际应用对当地黑土地利用和保护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作物稳产高产、减轻土地风蚀水蚀、减少土层水分蒸发、培肥地力等。
目前,梨树模式仍处于动态发展过程,形成了科研单位、大学院校、技术推广部门、农机制造企业、农业服务组织部门“五位一体”的研发模式。来自大学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师和硕博士生进驻实验研究基地,不断探索适配性更强的梨树模式新方案,并研发效果更优的配套农机。同时,当地通过建立培训机构和推广总站提升当地农户对梨树模式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让梨树模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落地。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精确指导下,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农民愈发接受了“梨树模式”的耕作方式。在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集体规模化种植的当地农户杨景同表示,“自从采用了梨树模式后,土地变黑了,土质疏松了,粮食也高产了。”
现如今,梨树县所种植的庄稼很少会打农药,生产出的基本都是无公害的商品粮。越来越多的农民表示自己的腰包越来越鼓了,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质的提高,他们选择相信科学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相信梨树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将梨树模式概括为“秸秆覆盖本体”的一种保护型耕作方式,是耕作制度上的一场革命。自2020年起,梨树全县统一了思想,达成了梨树模式是实现黑土地保护利用最有效方法之一的共识,耕种面积在短短三年间的时间里完成了由150万亩向300万亩的跨越式发展,梨树模式的相关技术研究也在向纵深发展,集合全国科技力量,取得了科研创新方面的新突破。
在谈及如何完成梨树模式从简单推广到精心化普及的问题时,王贵满讲述了相关规划与预期目标,“梨树模式要立足东北,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这意味着梨树模式从技术角度说,要针对不同区域构建不同的技术体系,推动产业体系与梨树模式有机融合;从推广角度看,梨树模式要走出黑土地,在一带一路沿线等地布局,成立耕作新模式的试验点和示范区。
如今,梨树模式作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肩负起了粮食提稳增效,推进农业现代化,保护生态环境等多项重要的使命与任务,为防止黑土地变硬变瘦变薄,压实国家粮食的压舱石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刘子赫、陈中瑞、周格格、夏听雨、羊逸雯、吴奕漩、段宇飞)